用竹棍敲几下,一颗颗熟透的板栗球滚落在地下。彭红霞摄
浏阳网9月23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邱伏龙)俗话说:“八月的梨子九月的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眼下正是板栗成熟季节,昨日记者直奔海拔600多米的天岩寨,重温了一把儿时打板栗的快乐。
打板栗可得全副武装哦
从古港集镇驱车13公里,一阵翻山越岭后,终于步入位于古港、永和、高坪三镇交界处的天岩寨水果基地。刚进入基地,一眼便望见漫山的板栗树,举着落满秋色的叶子,把山野染成丰收的迷彩,而一个个成熟的板栗球轻轻地张开鼓胀的“嘴巴”,颗颗饱满的栗子接受着阳光的抚摸,照射得浑身紫红油亮。一阵轻风吹过,伴随着树叶的沙沙作响,熟透了的板栗就在一阵阵轻微的爆裂声中,敲打着树干,跌落在地。
眼前的景象让记者跃跃欲试,拖一根竹竿便要下手。结果却被基地主人李先珍拦住。“得戴上草帽护着头,可别被板栗球给刺伤了。”其实,打板栗的确是需要注意安全的,有时一竹竿敲去,身披戎刺的板栗劈头盖脸袭来,如果躲闪不及,手上、脸上、身上会被刺个“满堂彩”。
在与其他打板栗的工人一道戴上草帽、手套,全副武装之后,记者终于可以一试身手了。秋天的板栗,不少已经是摇摇欲坠,一篙下去,栗果纷飞,哗啦啦掉了一地。但见那板栗青黄不一,有的一跌就蹦出油亮发光的栗子,有的还是身披戎装,纹丝不破。
剥板栗实现机械化
打栗容易寻栗难,有时候明明打下来了,却不知落在哪里,或者仍在树的枝叶间,你要伸头弯腰,上寻下找,麻烦些,却乐此不疲。
“告诉你哪些地方板栗最多吧,一般都是有点坡度的草丛里。”一旁捡板栗的基地员工李学莲给记者传授“秘诀”,原来,看似简单的活儿,也一样有诀窍啊。“因为板栗球从树上打下来后,会咕噜咕噜朝山下滚,但是到了有草的地方,就被挡住了去路,自然这种地方的板栗球最多。”
打板栗能甩开膀子打,剥起板栗来却有些棘手。“要是在以前,为了这些板栗,可不知道要扎伤多少次。”李先珍介绍,由于以前没有板栗剥壳机,剥栗子全靠一双手,戴着手套,用铁夹掰开栗蓬,然后用手扒去栗蓬刺将板栗拿出来。这样干半天,栗子没剥出几斤,人却已累得腰酸背痛,满手还扎了许多刺,“现在不需要为这样的事情操心了,花点钱买了台剥壳机,省事多了。”
今年59岁的李先珍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事水果种植,谈及收入,李先珍满脸笑容:“基地的水果面积有2100多亩,除了200多亩板栗,还有20多个水果品种呢。”她掰着指头数了数,然后伸出2个指头一比划,“一年也得有近200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