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之和南乡水浇灌东乡田

2012-03-14 10:11:49 浏阳网| 编辑:戴鹏
字号:


中和桥建于清光绪十年,但仍坚实如初,为方便通车,现在的中和桥已翻新为水泥桥面,桥身下的“龙图”“麟麟图”,依旧能品出桥的沧桑味道来。

从地图上看,中和位处浏阳东乡与南乡之间,而实际上,中和的水一部分流入南川河,一部分流入东乡的株树桥水库。因此,中和的南乡水也有一部分浇灌了东乡的田地。

先有中和桥再有中和镇

中和河多自然桥多。2002年编纂的《中和镇志》只入选在册六座古桥,但散落在乡间的古桥不胜枚举。

古桥之于乡民,绝非只是过路而已。2010年,有一位中和人曾在本报副刊上发表文章,专门写中和桥:“(上世纪80年代)乡亲们在桥下河边洗好被单、蚊帐,就晾在桥上向阳的一侧。随风飘荡于河面之上的被单、蚊帐,形成了当时中和桥独特的‘桥文化’。”

这种风景,如今已经不再见到。古桥或已重建难寻往日的情景,或已被疯长的茅草掩盖不再为人所记住。然而,当再次走近它、亲近它,会发现群山掩映在河水中,一座石桥从中跨过,还有不远处村庄里的人间烟火。风景朴实无华,但在中和人的情感中,已成隽永。

在中和所有的桥中,还有一座桥不得不提起,那就是因桥而得镇名的中和桥。

据考证,中和桥捐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当地乡绅秀才倡导捐资建造,取《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倡导的“中和”思想,将这座桥命名为中和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和桥虽然历经了一百多年风雨,但仍坚实如初。为了通车方便,现在的中和桥已经翻新为水泥桥面,但桥身下方依稀可见的“龙图”、“麒麟图”、“太公垂钓图”,依旧能品出历史沧桑的味道来。

曾经参与修编《中和镇志》的退休教师郑美球回忆道,中和旧时叫做时仁乡,解放后建立人民公社之后,改名为“中和乡”,2000年1月,撤销中和乡建立中和镇。

丁字桥一墩三桥通四方

中和镇地处罗霄山脉南麓,雨量充沛,河流山涧密集,算得上是山水“中和”。镇内小江河和长寿河两条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大小支流12条,河流发源均成伞状分布,汇聚于南川河、浏阳河。

中和镇西北龙王排是全镇最高峰,海拔886米,沿丁字村的西元大岭,将中和水划分为两个流向,南边流往南乡的南川河,北边流向东乡的株树桥水库。

丁字村里的文源江就是一条流向株树桥水库的小河,河上有座呈“丁”字形石桥——丁字桥。丁字桥正好处于两河相汇处,聪明的中和人依势建桥,只建了一个桥墩,架起了连接三岸的三座桥。

采用九根青石梁作为桥面的丁字桥曾是交通要道,东通清溪、岩前方向,南连七级坳往文家市,西至文源江通往石湾去浏阳,北通筱水岭至永和镇。于是有了“一墩三桥通四路”的说法。

现在交通发达了,人们宁愿坐车绕道大瑶、文家市,也不愿走路经丁字村往浏阳,丁字桥的交通功能大大减弱,但文源江的水依然一路欢歌流向浏阳河,浇灌着浏阳东区的土地。

中和印象

因为一位伟人——胡耀邦出生于此,中和镇这个地名而被世人记住。但鲜有人知道,中和镇何以谓之“中和”?

更不为人所知的是,这个地处罗霄山区的小镇,何以又会用传统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中和中庸”来命名?

其实这源于一座桥——中和桥。

当“中和”演变成了村名、镇名后,“中和”已经成为中和镇地理文化上一个显眼的特征。

走读中和,就从中和的桥出发,解读中和之和。

历史钩沉

秋收起义毛泽东驻步丁字桥

相传古代的丁字桥村系孙姓人居住,因战祸惨遭血洗,成了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来一些远方客家人陆续到此开发,繁衍生息,建造了这座远近闻名的丁字桥。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这里曾留下毛泽东的足迹。1927年秋收时节,一个非凡的历史瞬间在这座桥上诞生。毛泽东率领部队从铜鼓经张坊向文家市进发,路过此桥时,毛泽东在桥上徘徊了良久,终于下令就地宿营,露营地选择在桥头的时拥小学。

该晚学校灯烛通明,当时18岁的团部文书宋任穷自江西火速赶来,将江西省的一封重要密信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十分感激江西省委的支持,彻夜不眠,构思着进军方略,憧憬着胜利前景。

果然,秋收起义文市会师后,他们沿着罗霄山脉开拔,继而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由于桥面成丁字形而得名的“丁字桥”,再加上不少美丽的传说,引得一批文人墨客纷纷挥笔泼墨,留下了一首首歌颂的诗歌。

1986年,文家市区文教办主任张文厚经过此桥,作联“孙家塅水绕山环,当中一墩三桥通四路;文源江风平浪息,江畔百户千人睦万年”。

人文风情

清江水库

烟波浩淼,树木掩映,碧绿清澈的湖水向远处延伸开去,这是位于中和清江村的清江水库,南川河源头之一。

清江水库总库容1350万立方米,大坝高程196米,水域面积126万平米,库区距文家市集镇3.5千米,有防洪公路直达大坝,交通便利。湖区有娘娘庙、苏维埃驻地如华祠、神牛推磨等历史文化景观。

清江水库修建于1958年,那时候没有挖土机等现代化设备,完全靠人工肩挑手提,正是勤劳的中和人用双手铸造了这一人造景观。更重要的是,水库修建后,以前汛期经常肆虐的南川河被牢牢收服,从此之后下游再也没出现过重大的洪涝灾害。

五福桥

经苍坊沿阳光坳河上行一公里,在了解历史的老一辈带领下,走过一段泥泞的泥巴路,我们走上了青石板桥面的五福桥。早春的季节,万物尚未生长。五福桥被疯长的茅草掩盖,岩壁垂吊着一些不知名的草根树藤。

桥下溪宽数丈,水清见底。相传很久以前,村民靠搭几根木材为桥过往,想修座石桥,又苦于资金不足。后来西岭胡志禄夫妇出资,附近村民出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成一座崭新的石拱桥,行人过往方便,确为地方造福,故名“五福桥”。

次年,孙石轩在桥左侧石墩上建了一座“惜字亭”,早些年被毁,如今只留下一片荒芜。
桥的左右两侧,各生长一棵上百年的大樟树,盛夏,劳作之余,村民选择此处休闲避暑。

狮子桥

敏溪河下游苍坊社区内,狮子桥横跨其上,两岸桥墩上分别蹲着雌雄狮子各一只,一米多高,雄狮玩弄着绣球,雌狮抚摸着幼狮。狮头饱经风雨侵蚀,表面斑驳,略显绿色。

这里曾是石湾、黄沙、涧山通往文家市、江西黄茅的必经之处。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捐建。桥面为木质,两旁有栏杆。

1942年4月18日,特大洪水,中间桥墩倒塌,桥架付诸东流,尔后,过往行人凭几根杉树渡河。1992年,村民自筹资金,在一些单位的资助下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

虽然原桥已毁,但狮子依然屹立桥头。

总顾问:吴震 刘旭 张葵红
总策划:汪剑波 戴建文
策划:张之俭 罗红 陈江
统筹:刘海雄 沈铁军 郭康平欧 阳勋 王青 高雨 罗旭阳
方言专家:夏剑钦
文史专家:潘信之
地质专家:童潜明
生物专家:袁章军
记者:王青 欧阳稳江 罗时茂 邓华
摄影:彭红霞
资料提供:张文清 邹周超
编辑:王晶 董怀国 戴晓 高雨
版式:程玲 赖昕祈 刘丽 杨常文
视觉:李多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