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旬潘海洪依然每天穿行在苗圃、基地和车间之间,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劳动热情。李东晓摄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永安镇的潘海洪就是这样一位栽树人。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永安荒山变绿坡,也换来了自己和村民的幸福生活。
浏阳网5月17日讯(记者 李东晓)
一生只为建设绿色家园
72岁的潘海洪是浏阳市永丰农林科技园创办者。
记者见到潘老时,他刚从北京参加“中国特色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回来,这次会议别人都是上午报到,他却下午才去,“这样可以节省半天时间到山上做事。”潘老与其他的农民兄弟一样,质朴勤劳,做事说话麻利爽快。不同的是,他喜欢钻研林业知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浏阳县发布了“消灭宜林荒山、开发高效林业”的号召,年轻时曾当过乡林业员的潘海洪立志要改变家乡生态环境。
说干就干,他带头承包了面积达400多亩造林难度大的荒芜高岭山,采取村民合伙的方式创建了一个林场,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山上种上了7万多株松树,现在松树已枝繁叶茂,荒山变成了绿海。1988年,潘海洪又主动承包了被大家放弃的“麻雀撒种子,靠天来浇水”的伍家山。这年冬天,他不仅自己泡在山上,还把放了寒假的4个孩子全部带上山。白天,父子5人挥锄挖山植树,晚上,孩子们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转眼,春节到了,小儿子对他说:“爸爸,今天过年,我想下山回家玩。”小儿子下山与母亲一起过年去了,他看到另外3个儿子还在山上栽树,这才发现,为了办好林场,自己也太难为孩子们了。于是破例收了早工,回到工棚做起了年饭。吃年饭时,平时从不喝酒的潘海洪给自己倒了满满的一杯酒,举杯对3个孩子说:“今年我们要在这山上开荒造林,以后这座荒山成了‘花果山’的时候,你们一定会回想今年过年的意义。”
如今的伍家山,已经有板栗、柑橘、李子、胭脂梅等果树3000多株,国外松40000多株,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挽着裤腿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从植树造林伊始,潘海洪就带着村民以集体、联营和个体的形式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上世纪90年代,潘海洪研究良种油茶嫁接技术成功,老品种亩均产5公斤油,新品种亩均产能达50公斤至70公斤;老品种8年至10年才能挂果,新品种只需要4年左右。永安及周边乡镇的乡亲正是大量种了他的新品种油茶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仅去年就发放社会工资190万元,现在每天有100多人在这里做事,高峰时要安排附近600多劳动力就业。”镇上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20多年里,潘海洪带领大家改造8000亩残林、荒山,培育、嫁接苗木1500余万株,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发放社会工资1700多万元,不仅让当地闲余劳力有事可做,还还给了永安人民一片青山绿水。
“虽然潘老身家已经上千万,但生活一直很朴素”,十多年前就和潘老打交道的长沙金井茶农蒋相文很是佩服潘海洪。记者看到,潘海洪目前仍住在老房子里,被太阳晒成古铜色的脸庞始终挂着爽朗的笑容,身上是一件破旧的白条纹衬衫、一条灰色裤子裤腿挽了几圈,但是他在支持公益事业上却毫不吝啬。
上世纪80年代,潘海洪这个50年代末毕业的高中生现炒现卖“啃”了几部测绘书,硬是测出了6条公路,组织群众修通了50多里公路。逐渐富裕后,他又出资7万元修了一条600米长的沿河公路,方便民众生产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潘海洪使荒山“复活”了,山清水秀的永安该有潘老一份饱含汗水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