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夏布,又名苎麻布,是驰誉中外的传统产品,是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纯麻纤维制品。传统的生产工艺分撕麻、绩麻、络纱、牵梳、织造、漂染、踩光等工序,其漂染方法尤为独特,不需漂白粉等外加剂,纯粹用浏阳河水漂洗,即将原色夏布用石灰水加碱蒸煮后于河中反复漂洗干净,晾于河滩而成。浏阳夏布织造精致,具有轻薄细软、凉爽透气、易洗易干、越洗越白、经久耐用等特点,是夏季制作衣料、蚊帐的理想布料。
浏阳生产夏布历史悠久,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长沙府志•食货篇》有“岁选四光,素三色苎线三百四十匹,浏阳四十六匹”的记载。浏阳夏布的品种很多,可分两大类,一类叫衣着料,一类叫帐生料。衣着料又份皂生、漂白、染色印花等品种;帐生料有平纹布和罗纹布两种。品质以麻纱粗细、圆扁、毛匀及色彩为标准,而以纱细、圆匀为上品。漂白或染色的夏布,经久耐穿,其凉爽透汗程度,其他纺织品均不可与之比拟。
浏阳夏布尤以织工精巧、质地特别细腻著称,两尺左右宽的纬纱上,经纱排列多达1200多根,这些细小的麻纱,全出自手工的剖绩。一匹十几米长的帐布,卷成筒其直径仅寸许,其织工之精巧,可想而知。故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通志•食货篇》就有“浏阳苎麻布有值二三钱一尺者,工细不减湖纱”的记载。由于织工精细,每个农户精细品一年仅能生产一匹或半匹,绝精者,两年始能成一匹。谭嗣同曾感叹“这种夏布虽本县人亦不易求得。”
浏阳夏布生产鼎盛时期,要算清代中叶。《中国实业志》有“浏阳夏布当时年销万筒”(即18万匹)的记载,在国内享有盛名。据我国海关记载:“1912年夏布输出朝鲜一万零七百余担,值钱九百五十八万余两。”谭嗣同在《浏阳麻利述》著作中称:“自昔浏阳麻布战天下之商务,未尝遇敌。”以后几经起落,至解放前夕,产量剧减。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传统的夏布生产得到恢复,每年组织上万匹出口港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最多的1986年外贸收购达两万多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夏布生产由过去的家庭作坊逐步实现机械化,具有现代工业制造意义的新兴的麻棉混纺品相继问世。上世纪80年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县苎麻纺织厂,1999年改制重组更名为浏阳市禹进苎麻纺织有限公司,拥有长麻纺5856锭,短麻纺5000锭,除年产苎麻纱160多吨出口创汇外,还生产了100多万米的棉麻胶织布。这种布料具有透气、吸湿、挺括等优点,保持了天然纤维织品均不能与之相比,在国内外市场上倍受欢迎。目前,夏布生产的主要企业还有浏西、淮青、经纬、河东等厂家,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国际市场。
2005年,浏阳市委、市政府在高坪乡马鞍村开发建设浏阳夏布工业小区。2006年4月,浏阳市将夏布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种进行申报,将使这一珍贵又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