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园区,随着人口、商业的聚集,已经开始有了城的模样。
正如浏阳经开区周围各方人士所支持的那样,“发展”是经开区永恒不变的主旋律。矛盾总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才有转变之机、解决之机。
经开区的建设也是如此,在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工业区建设后,2013年,经开区又开启了“捞刀河城市”梦想之旅,没有产业立足、没有项目进入,造“城”只会停留在空想中。抢抓沿海产业项目转移之机、抢抓城镇化建设之机、抢抓产业兴城之机,脚踏实地,抢抓机遇,以实干兴“城”,才是经开区产业兴盛、强“城”富民的真正道路。
文/周力飞
2012年,投资9亿元用于基础配套
老李是园区的环卫工人,早几年前,他的保洁范畴只在管委会周围,如今随着经开区东、北、南和东南园区大面积拓展,拉开了园区建设开发架势,他的工作也随着版图的扩展而忙碌起来。
从园区获悉,2012年全年,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开发投资公司直接用于基础配套项目投资达9亿元。据了解,园区全年征收土地3223.4亩,较2011年提高53.5%,完成路基5.5千米,市政绿化9.05万平方米,较2011年增长81%,全年安装电力变压器5台,新安装10千伏电力环网柜6台,新架高压电力线路7千米,低压线路6.8千米,电力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同时大力推进安置小区、公租房、水厂三期、影视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蓝思科技新材料项目,投资30亿元以上,该项目的投产,不仅将为园区带来巨大的财税收入,而且将提供1万多个岗位,有利于园区商贸的繁荣。针对新材料项目用地急需保障,征拆工作问题多、矛盾突出等重重困难,园区征拆部与洞阳镇及村(社区)一线干部毫不退缩,坚持以人为本,在政策范围内切实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同时细化责任,全力以赴,历时5个月,平地1000亩,赢得了投资方的赞许,有利于新材料项目的顺利落户。
2013年,开启“捞刀河城市”梦想
由农耕文明的衰弱到工业文明的兴盛,由工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前进,蜿蜒于浏阳北区的捞刀河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浏阳经开区的每一个转弯,都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正是在这里,经开区种下了一粒新的种子——将捞刀河打造成风光旖旎的“塞纳河”,在捞刀河流域建造一座科技、文化新城。
据了解,一方面,园区深刻认识到产业兴城、项目兴城的必要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次到沿海地区,抢抓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有针对性地就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条。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一座工业城市只有工业、没有文化的局势,园区致力于深挖捞刀河区域的文化,同时大力建设园区的文化项目,如着手准备具有湖湘文化、医药文化的音乐剧,建设医药科技文化馆、药膳城等,通过文化来铸就一个城市的灵魂,以此吸引人们常住于此,实现工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变。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座传统城市的兴起,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沉淀,而一座依托产业聚集的新兴城市,第一步则是需要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支持项目的发展,就是支持一座城市梦想的实现,只有这里真正蜕变成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这里才会有原住民财富传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