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帮人找到工作,现在帮人找到合适工作

2013-02-26 09:16:05 浏阳网| 编辑:戴鹏
字号:

浏阳第三场招聘会上,求职者正在做自我介绍。陈俊杰摄

浏阳春季招聘会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吸引本地富余劳动力和在外务工者求职

2月22日,家住溪江乡的唐德之一早就赶到市人力资源市场,他希望今年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个普工岗位。

这是春节后浏阳举行的第三场大型招聘会,专门为农民工开展的“综合专场招聘会”——这一天,共有42家单位参与招聘,提供1000余个岗位。

这仅是浏阳所供岗位的一小部分。统计数据显示,从2月17至3月1日,人力资源市场共有四场大型招聘会,招聘总人数达到1.8余万人。据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袁远航推算,就算是全部招满,其所占的比例还不到浏阳需要补充的用工量的一半,“这还只是招工攻坚战的第一回合。”

浏阳网2月25日讯(记者 陈俊杰)

求职者
不仅因为“工作稳定”,还因为“离家近”

唐德之以前在村口开了家南杂店,“生意一般,赚不到什么钱。”他的好些朋友进了工厂,“工资还可以,比较稳定。”他便想着也进厂当工人。

和唐德之不同,罗勇则已经在深圳务工四年了,今年他没有南下,在家乡就近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工资不比外面低,而且离家近”。

无论是唐德之这样的本地富余劳动力,还是罗勇这些返乡的务工人员,均是本地企业招工的首要人选。

据袁远航介绍,随着两大园区的发展,蓝思科技、介面光电等一批大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浏阳从2007年开始便转变为一个劳动力输入地。

“这个过程相当快,今年浏阳的用工补充需求量在4万—8万之间。”袁远航说,正是因为变化太快,许多浏阳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认为打工就应该去沿海城市。”

因此,各大企业仍需要到江西、贵州、云南以及浏阳周边省市招工,目前在浏阳的外来务工人员在3万左右。

“但是外来人员的稳定性不够强。”袁远航说,工业新城一家企业的一线普工流动率达到10%,每月有5000人次的流动,“流动量一旦增加,企业的员工培训、管理成本也将随之提高。”
袁远航认为,本地人本地就业,将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量,“而本市劳动力需求量旺盛,完全能够满足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招聘者
以前帮你找到工作,现在帮你找到合适工作

原本罗勇正月初八便要南下,但是在获知本地招聘信息之后,他决定先到制造产业基地试试,没想到“这里的条件比我在深圳时好多了。”

罗勇之前在深圳一家电子制造厂做普工,一个月的工资是2000多元。“永安的这个厂子工资和那边差不多。”罗勇说,已经和他签约的一家汽车配件厂开出的月工资是2500—3000元。

但是工厂提供的生活环境却比罗勇在深圳优越许多:在深圳,九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摆了五张上下铺的床;一层楼共用一个卫生间,一到早上就特别拥挤。

“我在永安住的是套间。”罗勇说,汽配厂为员工提供两室一厅的宿舍,四个人住一套,“房子装修了,贴了瓷砖,还有电视,家具很漂亮。”

罗勇的例子说明,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的浏阳,就业环境与就业政策正悄然改变。

“我们的就业指导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袁远航说,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口号由去年的“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帮助尽早实现就业”,变为了今年的“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也就是说“以前帮你找到工作,现在要帮你找到合适的工作。”

“人力资源服务也将到户。”袁远航说,目前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已经在收集用工企业的招工信息,这些信息将装订成册,包括具体的岗位,薪酬,要求以及企业的联系方式,“这些将发放到乡镇、社区以及家庭。”

袁远航认为,有了这些精准的信息,务工人员便能及时了解招工信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就业将更有针对性。

招聘难点
招聘现场中小企业“求才若渴”

虽然招聘会现场的求职者很多,但很多中小型企业却“求才若渴”。

2月18日是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专场招聘会,杨龙(化名)的招聘位置挨着蓝思科技。整个早上,他看着蓝思科技的求职者络绎不绝,而自己桌前门可罗雀。

“有十几个人来,但是没有我们想要的。”杨龙说,他的公司是家族企业,去年从乡镇迁进了基地,“新工厂就要开工了,我们需要经验丰富的业务员和职业经理人。”

而早上来的多是应聘普工的,有两个应聘人事助理,但都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我们搞生产搞了十来年了,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很充足。”杨龙说,“就是缺能打开市场的业务员和提高企业效率的管理人才。”

此前,杨龙的公司产品销售主要是靠自家人的人际关系,对象多是经销商,同时因为是家族企业,很多员工都是亲朋好友,“管理上有难度,比较松散。”

“其实我们开出的条件并不低。”杨龙说,公司普通的业务员底薪开到3000元,而高层管理人员年薪有十几万。但现实是,求职者依然寥寥。“可能是别人觉得我们公司太小,又对我们不太了解,觉得发展前景不大。”杨龙颇为无奈。

“人才难题”并不只有杨龙碰上了。

“根据今年的招聘情况来看,企业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比例在上升。”袁远航说,但是本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吸引力确实有限,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企业缺乏培养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他认为,企业“只招不培”将制约企业发展。

基于此,袁远航认为,中小企业要加强人才的培养观念,可以通过岗位设置,进修培训等方式来锻造人才,“在进行招揽的同时,内部也形成生产人才的能力。”

招聘行动
产业基地在“留人”上下功夫

为帮助企业缓解“用工荒”,制造产业基地社会发展局想了很多办法,首先一招是:对周边的失地农民做针对性培训。

周兴民去年三月参加了该局开办的钳工培训班,培训还没结束,便被一家机械零件制造厂招走。这届培训班共有70人,像周兴民这种情况的有30多人。“园区企业对电工、钳工、车工的需求量比较大,培训班的学员经常供不应求。”该局副局长唐晓珍说。

除了在招聘上发力,制造产业基地也在留人上下功夫。制造产业基地2013年经济工作报告指出,年内要完成园区内13条道路的建设,并完成三片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这都跟一线工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记者在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社会发展局了解到,该基地最新的“留人”项目也已在讨论之中,涉及到外地员工子女的教育、购房补贴、公租房建设等方面,“最终方案将于三月上旬定下来。”

制造产业基地的人力资源服务同样细致到个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校就读跟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唐晓诊说,这些员工只要有这方面的需求,该局将代为办理所有手续,员工子女也不需要多交任何费用。

企业
让员工增强“归属感”

在薪酬和生活、工作环境质量提高的同时,不少企业还开始在丰富员工生活,增强员工归属感方面花心思。

制造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上半年为淡季。为了留住员工,这家企业去年四月份专门开设了一个舞蹈培训班。“每周上三次课,每个人都可以参加。”公司工会主席吉勇说,员工的积极性很高,每次都有几十个人参加。

每个季度,公司要举办生日宴会,请全体员工聚餐,在该季度生日的员工还能获得生日礼物。

该公司在用餐方面也很“公平”。“我们公司所有人都是在食堂用餐,包括老板,吃的也是同样的菜。”吉勇说,公司的员工流失率较低,干了七八年的员工不在少数,“我就是公司的第一批员工。”

另一家企业富丽真金家纺有限公司则体现了“有难同当”的家庭式企业文化。“我们公司成立了救助基金。”该公司工会主席周桂芝说,突遭变故或重大疾病员工可以申请援助,“去年我们一共资助了五位,其中一位员工是母亲患了重大疾病。”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