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更需要在制度上落实

2013-04-16 09:45:45 编辑:戴鹏
字号:


□刘春榕

浏阳论坛上,网友情真意切,饱含对官桥未来发展的期待的“我爱这土地——官桥”帖子,得到官桥镇党委书记唐建国的实名回帖,并详细谈到了官桥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及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而紧接着,一批官桥籍和关心官桥的人士纷纷支招家乡发展。(本报4月15日头版)

今日中国互联网不仅是一种认识真理的工具,同样是一种新的治理工具。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在2008年“两会”上,中央领导人希望网络能成为民众与中央沟通的平台,互联网将从学用、商用、民用走到政治生活前台,更加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地方官员也在不同场合表示学好、用好网络。

这为高层所强调,同时也是公众的期待。毋庸讳言,在过去政治表达十分落后的条件下,民众尤其缺乏表达意见的渠道,而今网络鬼斧神工、攻城略地。拜其所赐,民众随时可以端起键盘,成为表达自己公共意见的网民。而官桥镇党委书记与论坛网友实名沟通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激发网友关注公共事务的兴趣与信心,而且不断培养和历练网友的公共精神。这种沟通的意义远非“政务公开”所能丈量,因为它不仅关乎网友政治参与的成长,同样以滴水穿石之功改变着执政理念。

对于流行于网络上的意见,有人可能会说,网络意见是一种不全面的意见,不代表民意。这种批判多少带有一种乌托邦的意味,因为直至今天,历史上大概也没有什么民意是全民一致达成的,要不怎会有更像是权宜之计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网民不是全体人民,但在这个时代它却有着极其特殊的现实意义。和“人民”这一概念不同的是,网民不只是一个集体称谓,它更是一个个意见终端与权利终端,一个个具体的人,兼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于一身。当“人民”变成网民,每个人都是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力主体,每个人都是集体利益最真实的代言人。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每一位网民都有可能显山露水,走到时代的风口浪尖。无论其对现实政治走向的影响如何,但是这些个人媒体对政治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宣传与管制型媒体形成巨大冲击已是不争之事。

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网络时代的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相关的背景是,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6亿,居世界第一。网民的政治参与,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日益影响着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即使是那些曾经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的人也渐渐相信,与其把互联网视为挑战,不如顺势而为,使其变成可以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机遇。3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了政务公开,向人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并且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毫无疑问,互联网上官员与网民坦诚沟通是种良好的示范渠道。

然而,互联网并不足以支撑起一套行之有效、一以贯之的规则,不能消解制度上的贫困。倘若一个社会凡事都要靠民意来推动,那么其制度建设就一定有不尽人意之处。显而易见,民意更需要在制度上落实,而不是依靠网络上风起云涌的街头运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官桥镇党委书记与网友的坦诚沟通必然值得提倡与学习,但我们希望的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不是个别官员的偶发事件。如果没有一个有效机制,完全可能沦落为一种意见的装饰,一种为民意泄洪的政治技艺。只有各种力量能够汇集其中并且充分博弈,只有大家能为自己的利益与感受自由发言,社会才会走向开阔之境——朝善的方向。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