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反思:今后再旱该怎么办?

2013-08-29 09:13:34 编辑:戴鹏
字号:

浏阳网8月29日(记者 陈俊杰)8月19日,22日,24日,雨水终于光临沙市镇莲塘村。此前,这个村子的土地五十余天未尝过雨水的滋味,导致3000多亩农田受旱。

这三天超过80毫米的降雨一解其渴。黎家组的张统华家硬成块的田湿润了,踩在上面可以留下脚印。

旱情暂缓,当欣喜,更当反思。正如村支委黄华介绍,莲塘村的地形类似一个斗笠,田地分布在山丘的两侧,降下的雨部分储存在大大小小200多个山塘里,大部分流到了捞刀河,一旦山塘干涸,旱情程度远超其他村,“今年就是旱得山塘都干了,我们在思考,今后再出现旱情应该怎么办。”

“一家的口粮是没问题了”

8月18日,电视和手机的天气预报一再提醒黄自伟第二天有雨。8月19日一早,他出屋一看,心头一喜,果然乌云密布。

这天,黄自伟啥也不干,就待在家里等雨。他种了三亩六分地的一季稻,6月10日插的秧苗,到7月10日之后别说灌水,连浇水都难得。

仅家门口的8分地状况稍好。20天前,因为农田旁边有地下水渗出,村上就地挖了一口水塘,能顾到靠近的10多亩地,“4米深的塘一晚上就只能蓄1米深的水,大家轮流灌田,一个礼拜才一次。”

下午3点半,雨来了,打在泥巴地上“噼啪”作响。和许多村民一样,黄自伟扛起锄头和木板,跑到田里去堵水,望着田中已有半人高的禾苗,淡黄的穗,“一家的口粮是没问题了。”

张统华就没有那么幸运,由于地势较高,渠道的水很快就流到了山下,附近也没有可挖的水塘,雨只是打湿了他的四亩地,让硬块变成了软泥。

不过,张统华还是没有放弃,“再下两场雨兴许还有点收成。”张正招的状况比张统华好一点,他的五亩田的沟渠里还有些许水,趁着能浇水他给禾苗施了肥,长上了新叶,“肯定要减产了,要是寒潮不早来,还是会有些收成的。”

莲塘村有许多农田像这样,因为下过雨之后,干枯的水稻又长了新叶。“会有收成,但是要大量减产,一季稻在30%—60%,晚稻要达到60%—70%。”沙市镇农技站站长杨开建说。

尝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虽然还在等雨,但张统华仍然会去田里打虫。“田里没水,打了农药虫掉到土里,淹不死,打药效果很不好。”张统华说。而村子里已经出现一丘田因虫害全部绝收的情况。

因为干旱,除了找水,村里开始转变思路应对。在八月初,镇农技站就给莲塘村发了300公斤玉米种子,“因为有600多亩地干得根本种不下水稻了,估计村子里的旱情会比较严重,让村民早点换种旱粮,减少损失。”杨开建说。

如今,玉米种子已经陆续下种,不少村民还买了蔬菜种子,将稻田改成菜地。但是因为仍缺水,即使是旱粮,长势也不理想。

不过在用水较为宽裕的团农村,改种的效果就比较明显,200多亩的甜玉米现在已经有四十公分高。

“改种玉米和蔬菜等作物可以减少村民的损失。”杨开建说,团农村的甜玉米还有70天就可以收获,一亩地收入有两千多元,而一亩地的蔬菜产量高的能赚四千。

据杨开建介绍,现在沙市镇改种旱粮的农田已经达到2000多亩。“这次遭旱之后,明年我们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年年遭旱的地方要调整种植结构,种早稻和中稻,不种一季稻。”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