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78岁曾老转四趟车进城“读书”

2013-10-11 09:11:27 编辑:戴鹏
字号:


带动澄潭江镇近20位老人成为“大学生”

□九九重阳·快乐老人

    重阳即将到来,因为“九”与“久”谐音,老人节亦成为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一个象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们爱学习,爱生活,他们老骥伏枥,发光发热,是我们身边学习的榜样。本报街坊版近期推出“快乐老人”栏目,如果您身边有类似典范,敬请和我们联系,热线电话:83830000。

浏阳网10月11日讯(记者 张玲)

    家住澄潭江镇槐树社区的曾龙飞老人,每星期都会从家坐摩托车到文市,然后转车到城区,再乘1路车转6路车到位于体育中心的老年大学。这条“求学路”,他已经走了5年。老人从未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充实快乐。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带动下,澄潭江镇不少老人也跟着他一起,风雨无阻地来老年大学学习。

老年生活一度让他很失落

    9日,老年大学书法班,学员们正泼墨挥毫。窗边,一位老人提笔写下“祖国万年春”,他就是曾龙飞。

    曾老做过20多年会计,后担任村上支部书记。卸任后老人觉得无所适从,精神不振。老人的儿子们很担心他,带着他四处旅游,可他还是快乐不起来。

    “就是感觉自己老了,没用了。”曾老说,有次村上要出个通告,会写毛笔字的人刚好外出,他想出点力,可是一手字实在不咋的;还有一次某村民嫁女,想请他出对联,他写了几十页纸,好不容易凑出一对,最后连自己也不满意。在此触动下,他报名走进了“老年大学”,参加了“古典文学”和“书法”班。如今,全村人都知道他在学习,老人重新找到了快乐。

带动近20位老人“读大学”

    老人的家人最先感受到他的改变。“只要你高兴就好,”大儿子曾光说,“好好读书就行,其他事你都不要管了。”二儿子曾强有空就陪老人学习。

    老年大学校务处主任邹楚吾对曾老很是钦佩,说曾老从乡下赶来上课很不容易。五年间,别说缺课,他连迟到都很少。有次只有一小时就开课了,老人临时租了一辆摩托车赶了过来。

    “原来我以前不快乐,是因为感觉退休后不能为社会做点什么,但是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我又有用武之地了。”曾老说,他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跟他的老同事、老朋友们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他把从学校学到的材料复印给大家看,学校录制的碟子,他也买来播放机,走到哪里播到哪里。

    “要跟上老朋友的步子!”曾老的老同事陶柏林跟着报名;“向老书记学习。”现任村支书陶功希也带着一批老人报名:陶贤珍、王贤许、陶久淦……现在老年大学澄潭江的学生就有近20位。因为曾老的影响,当地掀起了一股学习风。

    “活到老学到老,这话有道理啊!”曾老笑着说,学习让他觉得充实,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曾老快乐无比。

相关阅读
重阳有哪些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每逢九月初九这天,人们纷纷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插茱萸庆贺,形成了重阳的风俗。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