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菊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自己对浏阳蒸菜、豆豉的情感。陈俊杰
“我做了50年的菜,就给浏阳豆豉做了50年宣传”
全国人大代表、“湘菜大师”许菊云大赞浏阳豆豉,同时称“浏阳蒸菜是湘菜的重要代表”
本报特派记者胡敏陈俊杰北京报道
3月3日上午11时,湖南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湘菜大师”许菊云与本报记者的访谈,从一粒浏阳豆豉开始。
“我做了50年的菜,就为浏阳豆豉宣传了50年。”摊开手,许菊云谈论的话题延伸到浏阳蒸菜,他点评道:浏阳蒸菜是湘菜中重要的代表,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然而,许菊云认为,浏阳蒸菜馆遍地开花,整体实力不强,并未像其他菜系一样形成“产业气候”。
为此,许菊云建议,浏阳蒸菜这一地域品牌的发展,光靠市场自身的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推进产业提升一块,应该加大资金投入,“要像推介浏阳花炮一样,宣传浏阳蒸菜。”
小黑豆发酵成了“超级美味”
许菊云对于浏阳蒸菜的感情,源于对浏阳豆豉的珍爱——在“湘菜大师”眼里,这种扁圆的小黑豆可以发酵成超级美味,浏阳蒸菜则好在保留了食材最新鲜的味道。
“每次外出都会带着浏阳豆豉,加了豆豉后,蒸的鱼又香又鲜,味道特别浓。”许菊云说,从当学徒开始,对于浏阳豆豉就一直喜爱有加,如今钟爱豆豉已有50年。
“我做了50年的菜,就给你们浏阳豆豉做了50年宣传。”基于这种情感,许菊云更希望浏阳蒸菜能在新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
许菊云认为,浏阳蒸菜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通过资金的投入、市场的规范,来改变目前这种小而散的局面。
另外,许菊云提出,浏阳蒸菜要想从“偏居一隅”到“众人皆知”,关键还在于宣传推广,“比如,浏阳蒸菜也可向庆丰包子学学如何推广。”
要往餐饮界注入“学院派”
大师的技艺需要传承,但许菊云已经不满足于“师傅带徒弟”的传统路子了。他此次将向大会提出建议:要往餐饮界注入“学院派”的力量。
经过调研,许菊云发现,餐饮业在近十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专业人才断层危机,“全国350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餐饮企业,每年平均120家企业才能招到3个大学餐饮类专业人才。”很显然,浏阳蒸菜人才更缺。
这个调研结果,让“湘菜大师”皱起了眉头。“目前我国95%的餐饮企业缺少餐饮管理和烹饪专业人才。”为此,许菊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餐饮行业的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完善的餐饮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机制。
同时,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有关政策,对餐饮类专业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和设置奖学金制度,吸引生源就读。同时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加强舆论引导,多宣传餐饮行业效益好转,连锁、品牌程度大幅度提升的事实,吸引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投身餐饮事业。
两会语录“我们是来开会的,吃那么好干嘛?”
许菊云也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老代表,每年开会都会保留一个习惯:到住地宾馆后厨看一看。对吃最讲究、最有研究的“湘菜大师”,却对今年两会的简单伙食赞不绝口:“我们人大代表是来开会的,吃得那么好干嘛?”
3月2日,湖南团到达住地后,第一餐就是自助餐。昨日中午,本报记者在酒店餐厅看到,伙食基本以家常菜为主,山椒牛肉、青椒炒肉、萝卜汤、青菜,而以红薯、玉米等杂粮食品又最受欢迎。
见此,许菊云不禁感叹道:“现在开会吃饭简单点好多了,自助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会浪费。”
餐饮样本
“庆丰包子”的标准化扩张
本报特派记者胡敏陈俊杰北京报道
毫无疑问,这家位于北京市月坛北路的“庆丰包子铺”(下文简称庆丰)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新景点。
昨天下午,本报记者目睹了月坛庆丰被围观的景象,不少游客对着店面拍照,并争相在店铺门口留影。
庆丰的走红,已经人尽皆知——2013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光顾了这家包子铺。然而,对于这家拥有183家门店的北京老字号连锁快餐店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应当只是锦上添花,其成功的秘诀来自现代化的标准化运营。这值得正在探寻标准化运营推广的浏阳蒸菜借鉴。
“是去吃庆丰包子的吧”昨日下午4时50分,本报记者从湖南代表团驻地出来,前往月坛庆丰。
拦下的士,告知“去月坛庆丰”,的哥心领神会说道,“习总书记去过之后,好多人指名要去那吃包子。”的哥介绍说,“其实在这之前,庆丰就已经家喻户晓了,是北京的老字号。”20分钟后,本报记者到达月坛庆丰,一层高的店铺临着十字路口,硕大的“庆丰包子铺”几个字镶在外墙顶端,大门上还悬挂着一块古香古色的木制招牌。外墙几乎全用透明玻璃装修,在外面就能透过玻璃,看到两排穿着统一白色制服的女工手脚麻利地制作包子。
入内,即使当天并非节假日,也还未到就餐高峰时段,食客就已经排起了5米的长队。
记者排在队末对店内进行打量,前台上方的屏幕显示着菜品和价格,记单员飞快地通过电脑下单,在其身后的厨房依然用透明玻璃隔开,制作过程食客能看得一清二楚,身着红黄主打统一制服的服务员来回穿梭在餐厅为顾客服务。这情景不禁令人联想到洋快餐。
取了餐,坐在几乎全是整齐划一的四人桌餐厅里,旁边食客的餐盘里也必定少不了猪肉大葱包和炒肝。服务员在角落里等候,随叫随到,表现出同样的热情和礼貌。
老字号搭上标准化快车吃毕,出了店门,已经是过了六点,天逐渐黑,灯渐次亮。店铺门口开始聚集起游客,闪光灯“咔咔”作响。
这些食客和游客,为原本足够壮大的庆丰,再添一把火。说其强盛,如今拥有183家门店自然是最好的旁证。这家老字号如今的强劲发展势头,源于2005年开始的标准化运营。
北京庆丰诞生于1948年,距今已经有66年历史。虽然,庆丰的品牌认知度一直较高,但市场规模却一直不见起色。
2004年是庆丰重要的转折点,这年庆丰这一品牌被纳入华天集团,成为100%的国资企业。2005年,庆丰包子铺对市场和商户开放加盟,开始其标准化之路。很快,庆丰建立了加工配送中心,统一加工、制作、配送包子馅料。这些保证了所有的庆丰包子都是一个口味,顾客在所有的店铺享受到同样的服务。
老字号的品牌效应再加上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使得庆丰包子铺从过去只有3家直营店,发展到目前全北京(包括燕郊地区)183家门店,成为京城规模最大的包子快餐连锁企业。
浏阳做法
浏阳蒸菜的标准示范店探索
本报记者肖雪浏阳报道如同2005年庆丰包子所做的那样,浏阳蒸菜如今也在尝试“标准化”。
鲁承伟自从去年九月份以来就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2013年9月,鲁承伟经营的浏阳蒸菜首家标准示范店开业,至今不过6个月时间,已经发展出了多家连锁店。
每到饭点,店门口设置的等候区就会排出一条队伍。“每个月的营业额能达到25万元左右。”鲁承伟说,这已经超出了他开店前的预想。
去年1月,浏阳蒸菜获得“中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荣誉;随后,在5月份,《浏阳蒸菜制作标准》正式发布;8月份在市商务局的指导下,浏阳蒸菜产业协会聘请长沙诚人设计公司,设计出了“浏阳蒸菜”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的VIS系统,使浏阳蒸菜标准越来越细化,从原材料的挑选和使用到制作过程和商标的使用都全部有了要求。
鲁承伟的蒸菜店正是按照这些浏阳蒸菜标准进行经营的。目前看来,市场的认可度良好。因为在河南、河北、益阳等地都有了加盟连锁店,鲁承伟自己也在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长沙准备再开一家店,正在装修了。”据鲁承伟介绍,这次他将店址选择在了长沙汽车西站旁的步步高商场,因为这里人流量密集,正好符合浏阳蒸菜快捷、方便的中式快餐定位。
浏阳蒸菜的快餐连锁模式走出了规范化的第一步后,后续的发展仍在酝酿之中。鲁承伟坦承,尽管来势不错,但还有许多需要探索改进的地方,“希望政府部门能更好地引导这个产业的发展,多一些帮助和鼓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