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上庄八成村民会讲浏阳话
2015-07-31 11:25:42 编辑:戴鹏字号:小中大
当年,毛泽东就是亲率第一师第三团取道上庄,攻打白沙的。记者熊祎祎
红军路上建生态旅游新农村
铜鼓县城往西驱车20余公里,翻过层层山峦,最终可到一片世外桃源之地——温泉镇上庄村。这里茂林修竹、溪水潺潺,是江西著名河流修河的源头,与浏阳大围山镇仅一山之隔。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亲率中国工农红军从铜鼓县城出发取道此地,攻打浏阳东门,一路留下众多红色印记。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淳朴的上庄村村民再次打开大门,像当年迎接红军部队,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山外的各地游客。
浏阳日报记者黄康熊祎祎见习记者李紫艳
两成村民原籍浏阳
沿着盘旋的公路,记者们一路驱车来到上庄村村委会,沿途皆是层林叠嶂。获知记者来自浏阳,村党支部书记马福安问的第一话便是:“你们是说浏阳话吗?”
记者们应声称是。出乎意料的是,马福安马上用一口流利的浏阳话接话说:“我也会说浏阳话,我娘老子是浏阳溪江人。我们这里很多人都说浏阳话。”
果不其然,紧站在旁边的村委委员游易发也操着一口浏阳话加入了交谈:“我哩爷老子是龙伏人,娘老子是沙市人。”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马福安的浏阳话里还保留着明显的东乡口音,游易发的话里亦有着淡淡的北乡口音。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背景下,一些浏阳人背井离乡踏上了东迁的路程。而部分浏阳人翻过大围山来到上庄村,并在这里停下脚步安居下来。
“这里田地多、人口少,楠竹、油茶等山林资源丰富。”马福安分析说,正是看上了上庄的资源,部分浏阳人选择在这里落脚谋生,开始了新生活,“他们翻耕土地种粮食,砍伐竹子造纸,采摘油茶榨油,生活越来越好。”
马福安的母亲就是当年从溪江乡浆田村迁徙而来,最终在上庄村成家。随着生活慢慢变好,一部分浏阳人又回迁原籍,但马福安和游易发一家却留了下来,成为了铜鼓居民。
如今,上庄村200多村民中,有五分之一是浏阳人,80%的村民都会说浏阳话。
红军小道旁建红色旅游路
上庄村与浏阳的渊源不仅于此。
在上庄村的山岭中,至今依然保存着一条原始的小道,且被村民悉心保护起来,上庄村民将其称之为“红军小道”。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亲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取道上庄,攻打浏阳东门,当时部队就在通往上庄村的这条小路上休整。
“当时听说红军路过,勤劳勇敢且热情的上庄人民纷纷送来茶水、鸡蛋和稀饭,为部队补充能量。”铜鼓县委宣传部干部李秋秋介绍,毛泽东在上庄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乡亲们投身革命,在他的影响下,数百名上庄儿女直接参与了攻打东门的战役,为秋收起义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2005年10月,在宜春市铜鼓县交通部门的争取下,铜浏红色旅游公路得以批准立项,这是宜春市第一条红色旅游公路。
这条23公里长的公路,就是当年秋收起义部队从铜鼓出发攻打浏阳白沙的进军路线,2007年,铜浏红色旅游公路全线竣工通车,直接对接浏阳大围山镇浏河源村。
“红色旅游公路建成后,我们与浏阳的往来更加频繁,很多时候会去大围山白沙采购物资。”马福安说。
道路的拉通,也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上庄村这块天然璞玉,上庄村也开始利用地处修河源头的生态优势和红军路、苏维埃旧址等红色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棘胸蛙保护区里“卖生态”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定后,上庄人开始作起了“卖生态”的文章。
如今的上庄,青山绿水,满目苍翠。铜浏红色旅游公路两旁,一栋栋洋楼拔地而起,有村民依托公路办起了“农家乐”,这些变化引来了城里人,也引来了外地游客。
去年,游易发就将自家房屋空闲的两间房拿出来改造成了农家旅馆,“特别是到了夏天,即使每间房的房价是120元一天,生意依然爆满,每年因此增收不少。”游易发介绍,每逢周末或黄金周假期,到上庄休闲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
当然,盯上这里生态环境的不仅仅是游客,还有棘胸蛙。去年3月,上庄村被确立为江西铜鼓棘胸蛙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已经建立起全省棘胸蛙养殖基地与培训中心。
“水温、气候等条件都比较适宜于棘胸蛙繁殖、生存。”马福安介绍,上庄村棘胸蛙养殖基地20余亩,年产千余斤,将基地参观与销售棘胸蛙结合,年产值达60万元。
游易发说,去年村里又新增了3家家庭旅馆,3家农家乐,村民的蜂蜜、笋干、黑山羊等都成了抢手货。
今日湘赣边
万寿宫被称为中国革命“智慧宫”
一条古道,一座戏台,一弯河水……行走于古道的青石板上,感受着岁月在此处留下的沧然气息,如此诗情画意,正是铜鼓县排埠万寿宫给人的第一印象。
铜鼓排埠镇同样与浏阳隔山相望。由于关山重叠,地处交通要塞,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靠放排为生,沿着定江河的上游,用木头和毛竹扎成的排筏,不但可直至铜鼓,而且也可顺江而下流入修河,运抵修水、九江等地,排埠的地名也由此得来。
如今的万寿宫还成为了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第三团回师铜鼓排埠,就驻扎在了万寿宫。”默默看守万寿宫多年的江庆春说道。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爆发震惊了反动军阀政府,他们立即调遣军队大举进剿。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相继受挫。
9月15日,毛泽东率失利的三团回师铜鼓排埠,驻扎在万寿宫休整,当晚毛泽东居住在左厢房。
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原定计划严重受挫的情况下,起义军下一步怎么办?是继续进攻长沙还是改变行动方针实行退却?如果退却的话,向哪里退却?怎样建立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开辟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在万寿宫,毛泽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层次地反省着、思索着。
尽管毛泽东在排埠万寿宫仅仅小住三天两晚,但它却酝酿了一个特殊的思维驰骋空间,“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从这里开始萌芽,所以排埠万寿宫也被称为“智慧宫”。
见证湘赣边
铜浏古道见证湘赣商贸繁荣
在过去,从长沙、浏阳等地运抵铜鼓、九江的物资,大多在排埠中转。至今的排埠,尚存有多处用于木竹排筏靠岸的码头,人们还习惯于在码头上洗刷物品和垂钓。
除水路外,排埠的陆路古道更是四通八达。铜浏古道作为排埠通往外界的最主要的陆路交通干道,东可通铜鼓县城和修水县,西可达浏阳、长沙,正是因为排埠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铜浏古道便利的交通,使排埠在很久以前就有了街道与墟市,商贸街铺众多。
商人们从城市贩来布匹、油盐和其它生活用品,又从排埠采购表芯纸、白纸和药材等各种土特产品运往外地。
位于排埠的万寿宫,修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江西人商业会馆的标识。由于这里正处于水路与陆路运输的交汇地,每到商贸活动最活跃的季节,都会举办庙会,期间做生意的、看戏的,都涌进了这里,使得到处熙熙攘攘、人流如潮。
如今,在万寿宫布满青苔的戏台上,仍可依稀寻到当年的繁华。用河卵石、麻石条和青石板铺就的“铜浏古道”依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