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正和儿子王绍贵合力雕刻一个人物雕像, 一刀一凿, 精到每一刀的力度。记者 彭红霞
65岁居民王永正有一把刻尺,古韵朴拙,年代久远。那是他正式成为一名木匠时,他的外公周安水慎重交到他手中的。
从孩童时候开始跟着外公学手艺,王永正几乎用一辈子时间浸淫在木匠行业中。他爱好木工,喜爱雕刻,在传统行业慢慢凋零萧条的当下,他还能保持一颗匠心,用一把刻刀,细细打磨着手中的作品。
最让他欣慰的是,如今他年纪大了,还有36岁的儿子王绍贵继承他的衣钵,继承他外公留给他的刻尺,继承祖辈传承下来的匠心、行德与手艺。
浏阳日报记者张玲
一刀一凿
父子同刻同雕,声名远播
集里街道神仙坳社区大塘路,木工大棚中,王永正和他儿子王绍贵正在忙碌。手中刻刀翻过,木皮片片飘落,作品已经初现模样,现在每一步都显得格外细腻。
“人物雕刻讲究形态和神韵。”王永正介绍,不管是八仙过海、桃园结义,还是送子观音、笑脸弥勒,都有不同的形态,想雕刻出各种形态来,就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去雕琢刻画。
一尊精致的木雕,从原木到成品要经历绘图、打胚、修光、打磨、着色、上光等多个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每一道工序都是关键,要做到精细无误,比如雕刻人物,衣物、皮肤都要讲究质感,刀刻下去要做到衣服下面有肉,皮肤下面有骨头,活灵活现,当真需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数十年如一日的修炼功底。
王永正父子在雕刻时都是全神贯注,一刀一凿地进行,精准到每一刀的力度。也因为他们的精准和严苛,他们声名远播,很多人找他们定制作品,除了菩萨雕刻,还有很多是艺术品雕刻,如人物雕刻、根雕雕刻、茶几雕刻、屏风雕刻、客厅陈列雕刻等。
“因为学木雕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们更不能坏了这行的名声。”王永正说,时代发展,老行业已经岌岌可危,以前让人很难想象的制作用电脑、机械就可以完成,它耗时少、成本低,是很多人的首选,给传统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但电脑、机械雕刻出的东西做工粗糙,艺术性差,千篇一律没有升值空间,而纯手工的雕刻讲究精细、技术、底蕴,独一无二,这也给了传统行业更多可塑空间,“可以说我们代表的就是手工雕刻的市场,这个市场能不能得到更多人肯定,我们有责任刻好每一笔每一划。”
一尺一言
传承手艺也传承行德
王永正手中有一把刻尺。绛红色的木料老旧而沉重,上面还写着很多提醒和参考,标注着行业尺度。每每拿起这把尺,王永正就想起了世家传承,想起了早已过世的外公。
“我老家在蕉溪,但我经常往城里来,住在我外公家。”王永正的外公周安水,在那个年代非常有名,一手创办了“浏阳周制光堂”,是别人盼之不来的木工老把式。据家人的讲述,当时周安水为黎家大屋做木工,光打造黎家祠堂的神龛,就整整做了三年,各种雕刻精美无比,“他还为浏阳文庙做过木工活。”
周安水很喜欢对木工雕刻感兴趣的外孙王永正。“我人生第一个作品,是刻了一只癞蛤蟆。”王永正说那时候小,雕完就献宝一样给外公看,外公笑着对他说“不像”,但是从此以后,周安水就开始手把手地教他如何雕刻,而这一切,王永正后来又一一传给了儿子王绍贵。
“我父亲跟我说,学雕刻,耐心是第一堂课,这也是老外公教他的。”拿起手中的锉子,王绍贵用拇指轻轻刮着刀锋,他入门的第一课,就是父亲让他磨了整整半年的刀锋,包括矬子、斧头、刻刀等等。每每他不耐烦了,王永正就安慰说,学木工必须要有耐心!要经得住考验!功夫要一点点学!
周安水传给他们最精深的技巧,是学习如何雕刻人物。“我外公总是提醒刻人要刻出人的精气神。什么是精气神?外公说就是无论你在哪个角度看它,都能感觉到它在与你对视。”王永正说。
周安水将刻尺交给王永正时,还跟他说道,刻尺是木工的标尺,也是木匠的标尺,无论什么时候,要秉持一个木匠的道德,克己守规,敬业传承。王永正将这把尺子交给王绍贵时,也说了同样的话。
■木匠语录
周安水:雕刻人物,要刻出人的精气神。什么是精气神?就是无论你在哪个角度看它,都能感觉到它在与你对视。
王永正:学木雕,不仅包括了技艺,还包括了其中的文化,一个成熟的木匠,需要融绘画、设计、雕刻等多种技能于一身,完成从备料、设计、选材、拼接、打粗坯、整细坯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看到材料的起初就要在心里画出一个大体的形态,做出满意的作品。
人物特写
老木匠刻刀下有情怀
65岁,并不是特别年长的年纪,但雕刻对脊椎、眼睛都是极大的损耗,王永正把刻尺交给儿子时,基本上就卸下了自己的重担。唯一放不下的,是自己作为老木匠的情怀,还有一份他所属的责任。
“忙忙碌碌半辈子,总觉得还应该做出点贡献。”王永正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木雕上能为浏阳增光添彩。这个想法并不是晚年才有,在外公耳濡目染的教导下,他念念不忘让浏阳木雕体现浏阳精神。1997年香港回归,政府发动民间艺术师用更多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爱。王永正刻了一幅画,一米八高,一米二宽,内容是祖国的壮美山河,最妙是他把56个民族的特色都刻了进去,同时还刻了浏阳烟花,非常精美。他说当时的想法是,别人一看烟花,就知道这是浏阳,说不定还会觉得浏阳木雕也不错!
实际上,尽管“浏阳木雕”并未如愿和“浏阳花炮”一样出名,但业内对浏阳老木匠的评价也是肯定的。
“如今很多城市翻修老旧建筑,一不留神就不能还原了。”王永正说,这种事非常多,往往工人们对拆下来的门梁、木框一一做了标注,但最后装上去发现多了一根!无论如何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如今的木匠没有老建筑的精准尺码了。”按照老一辈的说法,以前的一尺在裁缝看来是一尺,在石匠看来其实是九寸,在篾匠看来是一尺一,鲁班尺是九寸七分……“后来都统一了,但实际上修古旧建筑时,不遵循民间传统的尺码,很多东西就变味了!为什么翻修出来的东西不能还原了?每一根门梁的尺寸偏离一分或者角度偏离一分,都会导致多出一根啊!”正因为王永正有着对古建筑的研究,常有外地的人向他请教、和他探讨。
让王永正欣慰的是,儿子王绍贵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木雕,学习其中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