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歌告诉你生活有诗和远方

2017-12-25 09:53:28 编辑:戴鹏
字号:
 
  黎凛诗集《猛虎和蔷薇》列入欧阳予倩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
 
  【人物简介】
 
  黎凛,1972年出生于湖南邵阳,现为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业余喜爱文学,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理事、浏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浏阳市诗歌学会会长、民刊《中国风诗刊》主编。著有个人诗集3部,诗歌合集1部,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韩文,获各级文学奖项40余次。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那就用其中的一块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花吧。”对诗人而言,这朵水仙花无疑就是其热爱的诗歌。
 
  同样,对于田家炳中学老师、诗人黎凛而言,诗歌不仅仅是一朵水仙花,更是一串解读人生的密码。
 
  自写诗以来,黎凛在这条路上已经跋涉了20余年。近日,其新作《猛虎和蔷薇》列入2017年浏阳市欧阳予倩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
 
  〖遥望故乡〗诗歌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道光芒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热爱,除了对自己的母亲和故乡。在写作的道路上,我起步迟,进步慢,成绩小,可谓‘小器未成’。”多次获奖,且已经出版了3部诗集,黎凛谦虚地表示自己仍是那个“小器未成”的写作者。但对诗歌的热爱,黎凛表示还要追溯到20余年前。
 
  高中时代,黎凛便爱上了阅读和写作,并且加入了学校文学社,但真正和文学结缘,却还得从参加工作时算起。1995年,出生于邵阳的黎凛背井离乡只身来到浏阳,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教书。远离家乡与亲朋好友,初来乍到的黎凛内心不免感到了些许孤独。在冥冥之中,黎凛重拾起学生时代的爱好,开始写诗。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蓝天下,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它的名字叫做——诗歌//生活是时间的垃圾桶/而我们要让它长出花朵来/沿着诗歌的方向/我触摸到生活之树/葱绿的叶脉。”
 
  一发不可收,诗歌赐予了黎凛灵魂中那对恣意飞翔的翅膀。在诗歌中,他开始庆幸自己的生活从此有了诗和远方。那份遥望故乡的漂泊与守望,行走与回归让黎凛开始了浅吟低唱。他的乡愁诗,几乎没有什么浪漫气息,却浸润着一种浓烈的现实伤痛感。
 
  因而,长沙市文联副主席、长沙市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唐樱评价黎凛的诗“含蓄、内敛、深刻,着力表现人性深处的东西,耐人咀嚼,独具魅力”。
 
  黎凛在诗歌审美上追求“诗美主义”,认为诗歌应该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他将诗歌反复揉捏,然后用一颗熊熊燃烧的诗心来烘焙它,并用时时发现美的眼睛来打磨它,使之具有瓷器一般的细腻、精致与华美。2005年,黎凛将自己10年来的主要作品收录在一起印了一本册子,名曰《繁华与苍凉》。2008年,黎凛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诗集《指尖那朵年华》。
 
  “这本《猛虎和蔷薇》是我的第三本诗集。早在2011年就准备出书,由于种种原因延迟至今。经过几番斟酌删削,最终遴选了自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这6年多的时间里所写的、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150首诗作。”黎凛将诗集内容分为五辑,各辑内部按照写作时间顺序排列,大致呈现出他这几年的写作脉络。
 
  “在大地之上,我安居,出游,迷离,却一直走在诗歌向世界敞开的道路上……”在黎凛看来,出版过的这几本诗集算是夹在生活卷轴里的书签。同样,诗歌不仅是他精神的故乡,也是他还乡的路途。
 
  〖诗意栖居〗筹划出版《浏阳诗歌地图》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寻找诗意的栖居。诗歌或许就是一种引导人寻找诗意栖居的东西。如何用真实的面孔描写自然、观察人生、反映社会,在所生活的这片热土上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是黎凛经常思考的问题。
 
  “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诗人其实是‘蠢人’,但我却愿意做这样一个‘蠢人’。”除了自己写诗,堪称诗痴的黎凛还主编了一本诗歌民刊《中国风诗刊》,至今已出版刊物13期。办刊经费需要自筹,为此他每期都要自掏腰包,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没少受家人的责备。但不管困难有多大,他都默默坚持,痴心不改,慢慢地赢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中国风诗刊》算得上湖南较早的诗歌民刊了。”它2013年推出“湖南实力派诗人大展专号”,2014年推出“湖南代表性诗人地图专号”,都成为湖南诗歌的年度事件……对于《中国风诗刊》的影响,《诗歌月刊》《诗选刊》等权威诗刊曾多次对它作集体推介,在诗歌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此,诗友们如此感叹:写诗编诗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成为一种身心压力和经济负担,而他却坚守不移,甘心做一名诗歌义工。
 
  屈原《离骚》里有两句诗:“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黎凛曾套用此句,自称“余独好诗以为常”。对自己的定居地浏阳,黎凛亦怀抱着赤子之心,用手中的笔写下了大量吟咏的诗歌。《将军广场》《大围山》《耀邦故居》《杜甫:双枫浦》……与之前远离故乡的伤痛感大有不同,黎凛这次是以“按图索骥”的方式来创作的,以浏阳的各个名胜景点作为创作题材,结合其人文背景,用诗歌这种特别的语言来解读它们。
 
  “我虽然出生于邵阳,但早已是个浏阳人了。热爱浏阳,宣传浏阳也是我的义务。”目前,黎凛已经写下了近50首浏阳素材的诗歌,并计划在合适的时候出版一本《浏阳诗歌地图》,以此来感恩他的第二故乡。
 
  □人物对话
 
  笔墨来自胸襟
 
  浏阳日报:如果要用一段话来形容诗歌,你会怎么表达呢?
 
  黎凛:于我而言,诗歌是呈现,也是记录——呈现诗意,记录生活。诗歌是抵达,也是守望——抵达本源,守望初心。诗歌是体察,也是开掘——体察人生,开掘内心。诗歌是擦亮,也是打开——擦亮尘埃,打开光芒。诗歌是提审,也是释放——提审有罪,释放无辜。诗歌是抗拒与突围,也是和解——抗拒世俗,与自己、与世界和解。诗歌是手艺,也是密码,是我突然想到的微妙的比喻。
 
  浏阳日报:您的诗歌写作与日常生活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黎凛:我写了如许诗歌,还有不少的诗歌随笔,记录了我对世界、对诗歌的一些思考与体悟。此外,除了阅读、写作,我还喜欢武术。特别提这个,是因为我觉得武术和诗歌有相通处,武术主张内外兼修,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诗歌讲究外在的语言形式(包括技巧、韵律、节奏等)与内在的思想情感、神韵气度、意境格调的统一,所谓笔墨来自胸襟。
 
  □声音
 
  黎凛的诗和他的生活形成了有趣的反差。他在日常生活中,由一名宝庆剑客皈依成浏阳书生;而在诗歌理念里,他却实现了从追求“诗美”到注重“诗质”的跨越。
 
  ——湖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理论委员会主任、诗人、作家吴昕孺
 
  黎凛的爱是平凡的,爱得淡然出彩。把很多平凡的事物都能一一关照,这就是文学的心,这样的心晶莹、通透、慈悲、惜福!所呈现的诗境,不仅是诗,更是诗化的人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魏建军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