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潺一家人身着唐装合影,身后的门框上已贴好春联,年味浓厚。受访者供图
新加坡过“浏阳年”
贴春联、吃豆豉、看烟花,阐释“家文化”
“妈妈,还有三天过年!”2月12日一早,六岁小宝掰着手指欢叫着冲进客厅。蒋潺笑着摸摸儿子的小脑袋:“是啊!马上就过年了!”大年三十,一直是蒋潺一家最为期待的日子。
浏阳人蒋潺和家人定居新加坡北部郊区巴西立,因缘际遇她认识了热情洋溢的美国人郝多娜(DonnaGoodman)一家,从此两家似一家,至于华人最为看重的春节,郝多娜一家一定会陪他们一起过。
八年来,两个家庭一起吃团年饭、守岁、祈福,他们阐释了中华文化最感人的“家文化”。
浏阳日报记者张玲
缘起
从中文家教到“跨国家庭”
春节越来越近,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蒋潺已经切好了腊肉,准备招待她的“美国家人”。认识郝多娜,是2010年的一天,蒋潺还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她穿过花园小路去前厅,开门就得到郝多娜一个热情的拥抱。
郝多娜和她的女儿郝凯希(KasirhaGoodman)是蒋潺家教的学生。那时候蒋潺和老公孙先生刚研究生毕业,留在新加坡当教师,除了正常教学,蒋潺还兼职家教。
在汉语启蒙中,蒋潺从“人”教起。“人之初,性本善”,讲究的是人和天地的一种共存。直到后来,蒋潺才越来越意识到,她和郝多娜一家的情缘,都是建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可基础之上。郝多娜和郝凯希对此非常痴迷,对蒋潺这位老师更是非常敬重。
一年后,蒋潺因为怀孕辞去了家教工作,生下孩子后她没能及时重拾工作,甚至还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那是在外打拼最艰苦的一段时期吧。”蒋潺说,她和丈夫才去新加坡不久,还没有安定下来,租着房子、抱着孩子,远离家乡的漂浮感、工作生活的紧迫感都压得她喘不过气。就在那时,郝多娜得知她情绪极为不好,立刻邀请蒋潺带着孩子去她家做客。
说也奇怪,郝多娜就是这样用她那典型美国女性的热情幽默和关怀备至,神奇般治好了蒋潺的抑郁症,此后更认蒋潺的儿子小宝当干儿子,两家人真正成了像亲人一样亲近的“跨国家人”。
情深
“家人”相隔千山万水也会相聚
“妈妈,干妈他们喜欢吃花菜还有凉拌黄瓜!”六岁小宝惦念着郝多娜一家,细心妥帖地把关年夜饭菜单。蒋潺一家已经准备好唐装,张贴好对联,家中四处悬挂着自制的“阖家团圆”相框,还有“年年有余”小灯笼,只等着大年三十,和“美国家人”一同守岁,共迎新年。
原本,以往两家人都住在新加坡,往来非常方便,但是2014年,郝多娜的丈夫郝袖博(HubertGoodman)被公司安排到越南工作,一家人都搬走了。“我哭得不行,眼泪哗啦啦地流。”蒋潺说,她和儿子小宝都特别伤心,临别时只能祝福他们多保重。
虽然分开了,但距离仍斩不断双方间的深厚情谊。三个月后,郝多娜突然从越南乘坐飞机回到新加坡,敲开蒋潺的家门,还是用她那宽厚的双臂一把抱住蒋潺:“你说过,我们是家人,应该多团聚,对吗?”蒋潺惊喜万分,眼泪瞬间滑落。“是的!我们是家人!”蒋潺哽咽地回应着郝多娜。
从此,两个不同国籍、不同血缘的家庭,因为中华文化的“家”,紧紧拴在了一起。他们一起过圣诞,一起过春节,如此感人画面已持续八年。
同时,蒋潺还带着这一家人多次回到浏阳,吃豆豉、看烟花,在她心目中,虽然远离家乡,但是家乡赋予她与生俱来的真诚和爱,让她又收获一份亲情,珍如至宝。
因中华文化根基的影响,以及自家童年家教的影响,蒋潺对“团聚”有着深厚的情怀。在家乡浏阳过年时,一大家子三四十口人也会从全国各地赶回来一起团年,每年的全家福都是满满当当的笑脸。
□新闻特写
她教外国孩子制作“年年有‘鱼’”
蒋潺祖籍浏阳淮川,从十九岁出去打拼,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她都秉承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作为对外汉语老师,她更是把传播中华文化,当做己任。
“学校前几天举办开放日时,我跟孩子们讲述了中华传统的新春文化。”在这堂课上,蒋潺等华语老师全部穿着唐装,给孩子们送上传统的华人点心,再教孩子们学习中华文化,体验中华文化,带着孩子们做手工,用鲜艳的手工艺作品装扮教室。
为了教外国孩子们成语‘年年有余’背后的故事,蒋潺还自创了一种小手工做法。
其实,每到过年她也会带着儿子、老公一起做,用红色纸张折成“鱼”,在上面写上来年的祝福。蒋潺说,国外小朋友对此非常热爱,还喜欢制作扇子、中国结、全家福相框等等小物件,并乐此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