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也残疾的她主动照顾其他残疾人,被大家尊重爱戴
“妈妈”,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好的词语。在沿溪镇乐善家园残疾人服务中心内,51岁的李小春被一些年轻的残疾人亲切地称为“李妈妈”。这位24年前因打工受伤而截肢的妇女,自乐善家园残疾人服务中心2017年3月成立以来,一直义务照顾着中心的其他残疾人。对于她,服务中心负责人秦华冬说,李小春这个“大家长”当得很称职。
浏阳日报记者潘思荣
爱心
坚持疏导帮“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
“程安,过来喝水啦。”2月28日,乐善家园残疾人服务中心内,李小春用杯子接好了水,喂到了一名拄着拐杖的年轻小伙嘴里。服务中心成立以来,每周一到周五,都有40位残疾人在这里做康复、手工等,他们大都在30岁以下。相处久了,李小春说,他们都是自己的朋友和“孩子们”。2月28日上午,记者在该服务中心里见到了李小春,她正在忙上忙下:要帮她的“孩子们”倒水;还要辅助他们上厕所、一起做手工……更重要的是,她还会帮助大家坚定对生活的信心。
“李妈妈,你看,我获奖了。”14岁的慧嘉手里捧着一张乐善家园颁发的“最佳乖乖奖”和李小春分享。“慧嘉这周进步很大,不粘妈妈了。”李小春说,在刚来服务中心时,慧嘉一定要自己的妈妈陪在身边,一旦发现妈妈不在,就会不停地哭闹。“妈妈有事情要做,很忙,你要体谅妈妈。”李小春一遍一遍地将道理讲给她听。慢慢地,14岁的慧嘉有了变化。
“这群特殊的孩子因为身体的某些缺陷,大多有些自卑,需要有人不断地开导他们。”李小春说,作为他们的“大家长”,她的责任就是教给他们自理技能,让他们坚定信心,更好地融入社会。
耐心
善于沟通及时总结“孩子们”状况
事实上,李小春自己也是一名残疾人。她来自沿溪镇的一个普通家庭,24年前在外地打工时,右腿意外被炸伤而截肢。“本来健全的人,突然没了腿,我几乎崩溃了。”李小春说。
在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后,李小春说服了自己,拄着拐杖去上班。那段时间,她做完一天的工作回家后,腋下都是血淋淋的。“那时候,我的孩子还很小,我必须坚强。”李小春说。
如今,已经习惯了戴着假肢的李小春,儿女都有了好的工作和归宿,基本不需要她操心了。她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服务中心里她的“孩子们”和朋友们身上。
李小春发现,部分孩子理解和协调能力差,与人交流有障碍。一些孩子在发脾气时,会打人或破坏东西等。对于这些孩子,李小春总是先想办法和孩子沟通,让他们接受自己,再慢慢将道理讲给他们听。“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要先学会与他沟通,教他怎么做人,纠正他的坏习惯。”她说,因为信任她,现在,服务中心的孩子们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每隔一段时间,李小春都会将大家的恢复的情况、表现情况进行总结。“我们家园很有爱,都是彼此的家人。”对于李小春这个“大家长”,秦华冬说:“她当得很称职,大家都已经离不开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