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站在自家蔬菜温棚前的孔友义愁容满面。孔友义是达浒镇友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3月4日下午的一场狂风,给合作社大部分的蔬菜温棚造成损害,长势喜人的早春辣椒、茄子可能因此减产并推迟上市。
和孔友义一样,在4日的狂风突然袭击下,全市不少乡镇的蔬菜大棚都遭受到了损失。
浏阳日报记者李小雷
狂风肆虐十分钟,东区蔬菜温棚受损
3月4日下午1时许,原本放晴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市气象台发布信息称,受强冷空气影响,当天下午到夜间我市有一次强雷暴、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并伴有明显降温。
尽管看到了这一天气预报消息,但达浒镇滩头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冯先付并未太在意,“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出现强对流天气,我的蔬菜大棚还算稳固,所以没有太放在心上”。
下午2时许,伴随降雨而来的大风,让冯先付开始坐立不安。“狂风只持续了10分钟左右,但田里大部分的蔬菜大棚覆盖薄膜就被吹没了。”冯先付介绍,自家蔬菜大棚在狂风的肆虐下,覆盖薄膜被吹得七零八落。
大风过后,冯先付到田间统计灾情,“200个蔬菜大棚,受损了一半”。
在这场大风中,冯先付所在合作社受损并不是最严重的。昨日,市农业局蔬菜管理和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走访调查统计风灾受损情况,发现东区多个乡镇的蔬菜温棚不同程度受损。
“我们一共有220个大棚,1600多个中棚,大风过后,大部分都受损了。”达浒镇友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孔友义说,他自2012年进行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以来,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狂风。
紧急开展生产自救,及时恢复蔬菜大棚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技术人员在达浒镇走访了三家受损较为严重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部分受损大棚的覆盖薄膜已不见了踪影,长势较好的辣椒、茄子、黄瓜、空心菜等温室蔬菜,完全暴露在不到10℃的温度之中。
“我们现在正在组织人力进行自救,越早将大棚恢复好,间接的经济损失就更小。”孔友义说,种植的都是早春菜,属于温室蔬菜,现在气温突然降低,如果不及时恢复大棚,提升棚内温度,将难以存活。
为此,风灾过后,孔友义立即花两万多元购买来大棚覆盖膜。站在自家大棚前,孔友义正指挥着20多位请来的工人在田里忙着给大棚覆盖薄膜,“估计一个星期内能全部恢复好,有些菜苗可能会死掉,大部分应该能正常生长。”
“种植大棚蔬菜就是打时间差才能赚钱,现在大棚被风掀掉了,蔬菜受了冷风,对生长会有影响,应该会减产并推迟上市时间。”孔友义说,本来下个月就能上市的早春蔬菜,可能要推迟半个月时间上市,而且产量也会降低不少。
走访调查中记者看到,大部分受灾蔬菜种植合作社都在积极的自救,及时修复蔬菜大棚。“经过一天的自救,大部分受损大棚都得到了恢复。”市农业局蔬菜管理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吉甫成介绍说,此次突然来袭的大风使全市大范围蔬菜种植大棚受损,共计倒塌大中棚设施栽培面积1.2万余亩,造成经济损失较大。“我们将及时对受损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尽快恢复生产”
□相关新闻
标准化大棚能抗10级大风,可申请技术支持指导
根据市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4日下午的狂风瞬时风速达到了16.4米/秒,属于七级大风,东区乡镇的个别地方风力达到八级。
实际上,按照农业部门提供的标准化蔬菜大棚相关参数,正常情况下大棚能承受10级以下大风。
谈及这事,孔友义懊悔不已。他的合作社内,有20个蔬菜大棚是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的,这20个蔬菜大棚钢架结构更加牢固,两侧分别加设了两排固定薄膜的卡槽,在此次大风中没有遭受损失。“现在真后悔,当时为了节约一点成本,没有将所有的大棚都建成标准化大棚”。
“标准化也意味着要增加成本,所以大部分蔬菜种植户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照标准化建设大棚。”吉甫成说,每个标准化蔬菜大棚建设费用约需3000元,相比普通大棚要多出1000元左右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一时的付出将让蔬菜种植得到更多的保障。
吉甫成的说法也在沿溪镇沙龙村蔬菜种植基地得到了印证。沙龙村当地农户从事蔬菜种植时间较长,大部分菜农都按照标准化建设了蔬菜大棚,这次虽然遭遇大风,但标准化的蔬菜大棚都岿然不动,没有遭受损失。
“虽然说风灾、雪灾不是每年都有,但也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吉甫成希望,广大菜农能按照标准化建设蔬菜大棚。他们将上门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不要等灾害发生后再来后悔,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