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畔老邻居45年后重聚首

2018-04-24 10:17:56 编辑:戴鹏
字号:

周家巷里,数十年未见的老街坊们重聚,其乐融融。记者张玲
 
  45年未见,老街坊,您还认得我吗?4月21日,浏阳周家巷,一场温暖聚会正在举行。七八十位原老城区东门城门口朝阳大组的老街坊应邀重聚,他们当中年纪大的已有90岁,一别多年,再见已是白头。回忆当年,邻居们共用一个厕所,共用一个厨房,共住一个大屋,团结好似一家人。如今,大家又重聚在一起,举杯再续邻里情谊,温暖流淌在每个人心中。
 
  浏阳日报记者张玲
 
  老邻居45年后聚会
 
  21日中午,周家巷,一副指引牌指引着参与者陆续到来,许多人一进门就被人认出。
 
  “这不是我的小跟班吗?太久没见了!”“您是甘姨吗?我是隔壁小五啊!”“张奶奶,您还记得我吗?”……说话间,仿佛回到了当年:这是1号大屋的张奶奶,那是2号大屋的李妈妈;这是一同跳房子的青梅竹马,那是对门对户的两小无猜。大家纷纷搜寻着记忆中最熟悉的脸孔,每一句言语,都包含着太多的期待和惊喜。
 
  许庆年和范鑫泉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们俩从小在淮川东门城门口长大,随着城市的发展,他们和邻居们相继搬离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家园。最近两次大的分离,一是上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许多青年满怀热情支持祖国建设,也就此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朝阳大组老街拆迁,邻居们外迁重建自己的家园。而在拆迁后,很多人再也没交往过,至此也有20多年了。
 
  “没法忘记,经常做梦回到小时候,回到大家庭。”已是55岁的许庆年说,去年他找到了几位同龄的小伙伴,组织过一次会面,大家感慨良多。当时范鑫泉表示,一定要再组织一次聚会,把老街坊、老邻居们都邀请过来,再续邻里情。
 
  举杯共忆当年趣事
 
  那时物资匮乏,买东西要凭票供应。为了买一件布料,大家汇聚一起抓阄,幸运抓中就象现在中了彩票一样兴奋,两手抓空的也绝无怨言……
 
  “好多人好多年没见过了啊!”经过组织人的寻找和邀请,当年老城区东门朝阳大组组长李秀英也参加了聚会,她已九十岁高龄,虽然头发花白,但依然精神矍铄。老人说,记得那个时候,几十户人家住一个大组,邻里之间特别和睦,相互关心,相互照顾。那时大组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开会,一起学习,最具时代特色的就是“早请示,晚汇报”。
 
  老人一席话,叩开了大家记忆的大门。聚会的邻居们纷纷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乐事。参与者凌国强说,还记得当年1号大屋有个叶公公经常为大家讲故事,叶公公说的地主家嫁女儿的事他到现在还记得;范鑫泉说,还记得小时候去偷甘蔗吃,怕别人发现就塞在裤腿里,谁知道走起来不能弯膝盖,比拿在手上还引人注目;61岁陈五复说很激动,自己在淮川东门口出生的,1996年左右拆迁时就搬走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年纪小,四处捡别人的烟屁股,将里面剩余的烟草重新包了再卖,换点零用钱……
 
  “大家还记得为什么叫我‘经理’吗?”64岁谢新成笑着问,很多人都笑起来。谢新成说,小时候孩子们读书都是背着黄皮书包,可是他都是用文件夹装书本,夹在腋下去课堂,大家都调侃他,说这就是“经理”的派头呀!“想起来了……哈哈哈!”老邻居们纷纷笑起来。
 
  叙旧话新再谈感恩
 
  一晃已经是40多年,当年的孩子已经长大,父母已经年老,但同住一个大屋、同住一条老街的邻里情却多少年都不会淡忘。
 
  “我想说感谢。”许庆年说,这样的聚会让他心情激动,当年他家条件困难,忘不了邻居街坊们的扶持和帮助,他从小就在这样友善的支持中长大,得到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前段时间,他被检查出身体有恙,但是再见老邻居,那种无论多艰难大家都会在一起的情感再度充盈着他,他有信心战胜病魔。
 
  “我也想说感谢。”77岁彭传珍说,范鑫泉的妈妈,如今已经90岁的甘福珍老人,当年给过他们家许多照顾,“那时我家孩子病痛多,时常跟她借钱。大家都不容易,可是她家总是照顾着我们。”这次聚会,彭传珍一家三口都来了,见着甘福珍老人,还连声说着感谢。
 
  “这样的邻里情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参与者凌国强说,这条老街传承了很多老一辈的优秀品质。虽然大家聚少离多,但心中总会想起曾经在浏阳河畔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珍惜这份邻里情,更从当年老街的变迁见证祖国发展巨变,我们感恩并传承这样团结和和睦的精神,明天还会更美好!”
 
  □延伸阅读
 
  当年的小伙伴,你们还好吗?
 
  “居民宿舍”也想聚聚了
 
  浏阳日报讯(记者张玲)“当年住在‘居民宿舍’的小伙伴,你们还好吗?”近日,一条“召集儿时小伙伴”的消息在浏阳朋友圈传递。召集人名叫李其清,他所说的“居民宿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未,浏阳县城去老麻衣庙的一条大路塘边,处在塘肩上的一所四合平房大院。
 
  李其清介绍,当初这栋四合大院面积很大,中间有一个四方大坪,围着坪的四周住着百十户人家,一户连着一户,一家挨着一家。四合大院被三面栽有几百棵板粟大树的山环绕,仅在两侧沿着大塘有条弯曲的小路进出。
 
  据他回忆,四合院子的四角分别住着王家、郑家、马家和凃家。上屋住着丁家、陈家,后面住着程家等。两侧中间住有谢婆婆、王家和帅家等;下屋住着罗婆婆(邓道士),综绳社的柳家,搬运社的吕家,还有杨婆婆、仇家和许家等。百十户人家,几十个姓氏,聚居在一起非常和谐、友好。
 
  “居民宿舍”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未,上世纪末被拆迁。自此,大合院里的人各奔东西,很多邻居甚至再也没见过面。李其清说,“居民宿舍”曾为几百人的生活居住提供了安息的住所,当时的孩童、现在的花甲老人们曾经在此建立了永不磨灭的深厚友谊!真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旧时朝昔相处在一起的好友能够再聚。
 
  “我们为曾经生活在那四合大院而自豪!”当年同住“居民宿舍”的小伙伴之一郑良坤说,那里的生活充满欢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据悉“居民宿舍”已经建了一个微信群,不少当时的小伙伴都加入进来,大家的共同心声是组织一个聚会,共聊悲欢离合,共忆过去友好相处的美好时光。您是“居民宿舍”的小伙伴吗?您身边有“居民宿舍”的小伙伴吗?欢迎加入群聊,“居民宿舍”也想聚聚了。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