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日报讯(记者欧阳稳江)“浏水为墨,已卓立千载;菊石作砚,早自成一家。时逢国家艺术兴盛,亦是吾市书法繁荣……书林觅古,长者以字怡情;砚山出新,少年临池立志……”
5月6日,位于唐家洲三路6号的浏阳书法院揭牌,与此同时进行的便是浏阳·宁乡书法联展,展览为期一周。时至今日,浏阳不仅拥有着悠久的书法文化历史,浏阳书法更是人才辈出。浏阳书法院的成立,不仅让浏阳书法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家”,同样也将对所有市民免费开放,为文化浏阳的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昨日的唐家洲三路6号,墨香四溢。清幽雅致的书法院前,不少观众还未观展便被别致的签到形式给吸引住了——签到台上,笔墨纸砚俱全。宾客至,或是清秀柔美,或是遒劲奔放,来宾姓名便以书法的形式呈现纸上。无论是白发老者还是青葱少年,每每落笔皆引来围观品评者众。
沩江流域文明璀璨,浏阳河畔人文厚重。宁乡与浏阳,同为革命老区,两市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2017年9月,由宁乡市委宣传部、浏阳市委宣传部主办,宁乡书协和浏阳书协共同承办的宁乡浏阳书法联展在宁乡市书画院隆重首展。而今,联展移师湘东,82件精品力作再次开启两地书协艺术交流的深度合作。
“名家荟萃,却又是极具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值得一看的高质量展览。”在将所有的作品细细赏鉴完毕后,特意从乡下带着女儿前来观展的书法爱好者王振勇频频点赞:“两地都遴选了各自优秀书法家的精品力作布展,只能用一个词形容,那便是相得益彰。”
“宁乡、浏阳书协关系密切,交流频繁。本次联展的举办,是我们宁乡、浏阳两地书法艺术的一次大展示,文化艺术的一次大交流。”浏阳书协主席周方旺表示,惟有开放与交流,才能进步,这也是当代书法发展的重要特征。
“名家未忘清风出袖,高士常将明月入怀。”对此,宁乡书协主席李砺则在致辞时表示,浏阳、宁乡人杰地灵,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悠久的文化交流传统,希望两地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相关链接
7人9次入国展,“浏阳书法现象”令人瞩目
“重步书风古道,神融笔畅;再扬城市新风,手和墨调。”步入浏阳书法院,进门的一则《浏阳书法院记》让观展者十分认同——
浏阳的书法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底蕴:古有唐代诗人杜甫、宋代大儒朱熹等到过浏阳,宋代杨时曾任浏阳知县;元代大儒欧阳玄在书法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近代维新志士谭嗣同的书法,古逸清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清末民初,浏阳杨花三兄弟刘善涵、刘善泽、刘善渥诗文、书法俱佳;近代则有将军李志民书法遒劲、厚重,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书法外秀、内刚……
浏水奏乐章,笔墨抒情怀。在浏阳的书法史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练成一种城市精神,指引着浏阳书法人的奋发进取:1986年,浏阳成立了书法协会,并于1989年举办了颇具影响力的首届农民艺术节书法展,掀起了学习书法的热潮。1998年我市刘擒虎书法作品入展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是浏阳第一位上国展和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人。书法博士陈阳静是浏阳年轻一辈最有实力的书法家,无论是创作还是书法教育,在全国书法界都极具名气……而今,浏阳书协已有会员150余人,其中有中国书协会员12人,书协主席团个个都是国家级会员,另外全市有省书协会员20余人、长沙市书协会员30余人。
近年来,浏阳书协积极作为,在举办展览、突出精品创作、拓展培训教育、书法服务社会等方面成效显著,协会的组织工作、艺术创作等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书法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特别在艺术创作方面成绩突出,仅2017年就共有7人9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项大型展览。因整体水平之高、创作颇丰,因此被书法界称之为“浏阳书法现象”,引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