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刘亮的手底下,一条条艾条渐渐被制作出来。记者彭红霞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节燃艾悬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
今年的端午节,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了艾条制作技艺。在他的手里,一条条以传统技法制作出来的艾条逐渐成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来,先辈们都是这么制作艾条的。
而曾经仅仅在端午节才会被人们悬挂在家门口,用以辟邪祛毒的菖蒲,如今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不少人将菖蒲养在石盆、紫砂钵、青瓷盆里,摆在茶几案头。
浏阳日报记者张玲周婷
自制艾条“熏”端午
昨日,淮川街道城西社区西湖山脚,刘亮正在家晾晒药材。从140年前他家先辈刘宗芳开始,刘氏几代人都传承了深山采药这份职业,传到刘亮手中已经是第六代,今年6月,他传承的“中药采集传统制作技艺”被纳入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白芷,这是陈皮,这都是制作艾条的药材。”阳光下,院落里晾晒的药材散发出淡淡的药香。将白芷、丁香、苍术、陈皮、满山香、冰片准备好,先用石臼捣碎,然后用碾槽碾成粉末,再以1:6的比例和艾绒混合。艾绒是艾叶晒干后碾碎再筛掉渣滓的粉末,家里没有碾槽工具的,可以在购买药材时直接打成粉,两者混合后用白棉纸压紧卷起来,艾条就做成了。
将做好的艾条点燃,烟雾袅袅,闻之宁神定志。刘亮说,做艾条需要陈艾,最好是3年以上5年以下的陈艾,艾叶的提纯比例越高越好,比如10:1就是10斤陈艾提纯1斤艾绒,这样的高纯度更有利于药性的发挥。当然,居家自制的话,直接将陈艾碾碎,不需要提纯亦可。
接下来,刘亮还展示了香囊的制作流程,将艾绒和藿香、陈皮、五加皮、满山香、冰片等碾碎相混,装在香袋里,一个香囊就做好了。放置于书柜、衣柜、枕边,可以起到驱虫宁神的作用。给小孩子佩戴,还能驱邪扶正,祛积湿。
□新闻延伸
寄托人们对健康快乐的希冀
《本草纲目》里记载,艾叶“性苦、辛、温”,全草入药,有温经、祛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刘亮表示,在端午节自制
艾条、香囊,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健康快乐的寄托。
“古人自制艾条时,还会将雄黄涂在艾条上,一并熏烧。”刘亮说,人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净化空气中的病毒,防治流感和瘟疫,预防疾病。不过,“雄黄”已经被现代医学认定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会在空气中被氧化成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绝不可放入艾条中熏烧。所以现在制艾条,已经不再使用雄黄了。
在淡淡的青烟里,药香静静弥漫。刘亮说,他的曾祖父从前在老南市街开药铺,最有名的就是推拿和烧艾。他家几代对艾条的钻研也传承了下来。而香囊因为制作更简单,现在还有很多人将香囊悬挂在车上,这也是一种传承。
种盆菖蒲“赏”清雅
陈力是浏阳较早玩菖蒲的人之一。他告诉记者,浏阳菖蒲文化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目前依旧属于小众文玩,因此在盆栽店内还不太常见,通常都是在志趣相投的朋友间扩散推广。“不过一旦开始种养,就很容易‘上瘾’。”陈力说。
一株看似不起眼的小草有何魅力?陈力告诉记者,菖蒲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的心头好,明朝文人文震亨所作《长物志》称其为“天下第一雅”。种植菖蒲,与石盆、紫砂、青瓷等最相宜,最有古意,细细把玩,其乐无穷。
“菖蒲这小东西,越看越爱不释手,捧在手上可以端详很久,浇水、修剪、培土……”陈力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很容易浮躁。而玩菖蒲的乐趣就在于自赏于心,静养于神,它又较其他盆栽相对好养,得心应手之间就慢慢养出了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圈子,很流行这样一句话: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这既是菖蒲的品性写照,也是对养蒲人精神境界的修炼。
□新闻延伸
茶楼和展览馆掀起了“菖蒲热”
浏阳人李新凯在广东、福建等地从事园林行业已有多年,他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在沿海地区,菖蒲盆景正在快速占领各大茶楼以及展览馆。除了字画、茶艺、花道及古玩爱好者,也有一些“90后”年轻人热衷购买。他们看中菖蒲小巧玲珑、浓绿、易成型,当小草养。
李新凯介绍,目前,菖蒲市场价格不一,野外菖蒲苗10元到100元不等,而经过培植、种养的菖蒲,依品相、年份、地域而价格不一,低的每盆几十元,高的几千元、上万元。市场热卖的是虎须菖蒲和金钱菖蒲两种。菖蒲年岁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一年生的金钱菖蒲一株只要几十元,10年生的则高达3000-5000元。
菖蒲是否会像多肉植物和兰花一样,市场迅速扩大,成为流行爆款?他表示,还有待市场观察,因为菖蒲经济价值、商业价值跟兰花没法比,而相对多肉植物来说,菖蒲的品种少,种植难度较大,菖蒲生长慢,要1-2年才长成,短期内成为爆款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他也表示,从长远来看,随着市场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菖蒲身上厚载的文化基因,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