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来商店里,附近乡亲们聚在一起开心地聊天。记者彭红霞
1982年度大事
1月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7月1日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浏阳全县本日零时总人口为116.2987万人。
8月12日浏阳召开城乡集体、个体商业会议,贯彻省市发展城乡集体和个体商业的精神,发挥方便群众购销、繁荣城乡市场的作用,与会人员参加看样订货。
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商标法》。
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浏阳党员代表陈再仁参加会议。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此外,大会还审议和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0月20日-21日召开浏阳县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浏阳县个体劳动者联合会”。
7月8日,大围山镇中岳村毛田片,位于村口的惠来商店依旧是笑声不断。来往的客人多是村里的街坊邻居,或是顺手买点生活用品,或是什么也不买光坐下来拉拉家常。这样的日常景象于67岁的林大雄而言,已经保持了整整36个年头——1982年,随母亲下放的林大雄放弃了回城机会,成为了一名个体户:“我喜欢这种其乐融融的场景。”
与林大雄开店卖商品的方式不一样,2014年,“80后”姑娘蒋娇娇与伙伴一起创立了充满文艺气息的微店“浏小珍”,专卖浏阳的优质食材。同样是个体户,蒋娇娇的售货渠道很受年轻人欢迎:“轻轻一点,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适合快节奏的生活。”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
放弃回城开了村里第一家店
成为第一批个体户
“一瓶酱油,一瓶植物油。嗯,再来点散装的饼干。”没有过多的铺陈,一脚迈进惠来商店,村民汪礼芳直接报出了自己所需的物品。
从老式货架上取过酱油与植物油后,67岁的林大雄拎起一把盘秤开始称饼干。他面前的玻璃铺台上亦摆着一台电子秤,可对于林大雄而言,“那玩意儿方便,几十年了,我喜欢用这种带秤砣的盘秤,习惯了。”
“乡里乡亲的,平时难得一见。倒是这里成了大本营一般,大家都‘会来’(惠来)。”买好东西后,汪礼芳并没有立马走人,随手抽过一条木板凳坐了下来,加入到正在拉家常的“群聊”之中。1975年,曾经随母亲一起下放至大围山的林大雄与同样下放的鲁承秋结为夫妻。按照政策,原本为城市户籍的他们拥有回城招工的机遇,已经有了孩子的两人仍选择留在大围山。1982年,原本以为会一直务农的林大雄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浏阳产生了第一批个体户,像林大雄这种自动放弃城市户籍的可以优先考虑变为个体户。
彼时,村民们要买点油盐味精都要跑到集镇上的供销社,十分不方便。没有过多的犹疑,林大雄与妻子卖了家中的一头猪,用卖猪的钱作为启动资金,并自己动手用木板钉了一间仅有6平米大小的小木屋。
“请了几个人将小木屋抬到了村口的空地上,这就是最初的惠来商店。”物质贫乏的年代,货架上摆了为数不多的糖、花生、瓜子及一点日用品,林大雄的商店算是开张了。没有鞭炮,没有横幅,甚至连招牌都没有,但这却是村里的第一家商店:“当时的酱油都是散装,切割一节竹筒就是量器;而瓜子则是用三角纸包,一毛钱一包……”
“当年10月,浏阳就召开了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浏阳县个体劳动者联合会’,我还作为第一批个体户去长沙开了会。”在林大雄的记忆中,同批的个体商店不少取名为“今日商店”,因为同行们对政策没有十足的把握,颇有一种开一天算一天的心理:“我的店呢,当时干脆没有取名。
“惠来商店”已36岁
见证个体经济快速发展
在开业初期,林大雄进货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自己当成背包客一般去浏阳进货。一辆摇摇晃晃的班车,车厢里除了乘客就是各种被打包的货物,而放不下的大宗货物则被安置在车顶上。货物运到大围山集镇后,再用独轮车或板车运回中岳去。
“当时从大围山去浏阳只有两趟车,错过了回程就真的只能守着货物在浏阳街上呆一晚。”尽管十分辛苦,林大雄却干劲十足。为人诚恳随和,所卖商品货真价实,因此林大雄的店生意特别好:“每天大概有两块钱的收入,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养活了我们一家人。”1990年,在原有的基础上,林大雄在自建住房的同时留下一间作为商店,并正式取名“惠来商店”。
渐渐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资的丰富,“惠来商店”的货物品种也越来越齐全了。而对于林大雄而言,进货变得不再辛苦,打个电话,批发商便会将所需货物通过物流送至商店门口。而随着个体经济的兴旺,偏居一隅的大围山同样有了更时髦的自选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子上,顾客可以尽情地挑选商品、比对价格。
“现在申请成为个体户手续也简单多了,政策一好因此发展也就更快了。”2016年9月1日,浏阳全面实施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统计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办照时间大大缩短,当年全市个体工商户总量已经达到47199户。而在林大雄的心中,已走过了36个春秋的“惠来商店”作为第一批个体户的载体,依然有它朝前走的理由。
文艺青年售卖农产品
尝试一键送达新模式
初次翻看蒋娇娇朋友圈的人,都有一个感受:十足的文艺范。精美的食材照片加上走心的文案,让屏幕另一端的人忍不住有垂涎之感。对此,蒋娇娇解释“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客户,感官体验很重要。”2014年,蒋娇娇还在一家知名地产公司就职。因为项目属于复合型产业,包含了智能家居、健康养老、生态农业等板块,这让蒋娇娇感受到了产业精细化渐成趋势,而其中的生态农业板块更是如此。
“自己创业,做浏阳农产品。”作为浏阳姑娘,她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蒸菜。邀约了两位伙伴,蒋娇娇在长沙租下了一个工作间当成了“试验田”,做起了高档写字楼的浏阳蒸菜外卖。半年之后,三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因为无法把控运营成本,开始将思路调整为专做食物原材料。
“我将产品定位为浏阳河畔小而珍贵的食材,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美好感受。”花了半年时间,蒋娇娇四处寻找货源,并注册了“浏小珍”的商标与品牌。拍照、写文案、发布产品、接单、发快递……2015年,微店开张后,“浏小珍”很快便在消费者中走红。
“只有嘴巴和胃不会说谎。”蒋娇娇坦言,这是创建“浏小珍”的原始想法。能以社会化媒体和电子商务展现浏阳河畔的万物生长,农耕景象的朴素动人,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传递着生活的温度与美好,“浏小珍”卖产品却也在沉淀自己的文化品牌:“不同时代的个体无论途径还是方式,甚至是目标都会有所不同,但与时俱进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感谢市志档案局提供史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