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法院判决14年后,关口街道村民李先生近日在各方的帮助下,终于一次性领回了对方支付的5万元赔偿款。
浏阳日报见习记者何正章
5万元赔偿款一直没有执行到位
2001年,集里街道袁某雇请关口街道云岭村村民李先生为其工作。在工作中,李先生右手被车床碾压造成多处骨折,经鉴定为5级伤残。2002年,双方在通过协调达成协议,由袁某赔偿李先生各项损失共74000元。
然而,袁某在支付了23000元赔偿款后便不再给钱,李先生据此向市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市人民法院在2004年依法判决袁某3年内分步还清所欠款项51000元,但袁某拒不履行判决,李先生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人员多次上门执行,却一直没找到袁某,且其名下并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一度陷入僵局。
两年前,执行人员查出袁某银行账户内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便立即对其进行了查控,通过冻结、划拨的方式,执行到位8100元。
多部门共同努力,执行款8天到位
李先生受伤后,家庭陷入困境,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6月份,关口街道工委书记朱永建在扶贫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下决心帮他解决这件事。
关口街道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后,及时向市人民法院提供了相关信息。法院执行人员找到了被执行人袁某,并与关口街道工作人员一起耐心做袁某及其妻子的工作。后来,袁某同意进行协商。
7月4日,双方当事人在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进行协商并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被执行人袁某同意在10天内,一次性支付5万元赔偿款。7月12日,袁某将5万元赔偿款交到法院,申请人李先生也在当天领回了自己被拖欠十多年的赔偿款。至此,这起旷日持久的执行案件终于结清。
“‘基本解决执行难’其实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协作。”市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员周鑫涛说,“只有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执行的力量才会更强大,效果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