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日报记者刘谢禹见习记者刘莎
一群好人将影响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因一群好人而温暖。
7月20日,由湖南省文明办主办的2018年第二季度湖南好人榜发布仪式暨中国好人与湖南好人(长沙·浏阳)现场交流活动在浏阳举行。来自全省各地州市的中国好人、湖南好人以及长沙好人、浏阳好人一道聚集在浏水之滨,出席发布仪式并做现场交流。
浏阳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色的沃土,是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无数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身影。生于斯长于斯的浏阳人可谓是源清流洁,淳朴的民风让这座山城厚植了崇德向善的基因,朴实善良的奉献精神也被当代浏阳人所传承。
好人构建城市向善的生态
被称为“向日葵女孩”的何平,是一名普通的浏阳女孩,从她如今灿烂的笑容中很难想象她曾经所经受的苦难。
父亲瘫痪在床、母亲间歇性精神障碍、弟弟先天性心脏病,10岁开始包揽家中所有家务,17岁上街乞讨,记下每一个好心人的名字……命运对何平以痛击,她却报之以微笑。历经磨难,何平却说:“生活从来没有亏待过我,是爱,让我坚强。”何平的励志故事不但感动了乡邻,2011年经央视等媒体报道之后引发了全国关注,她也获得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如今何平不但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还在浏阳创立了“向日葵·心灵小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正处于迷茫中的青少年。
在市文明办的积极倡导下,浏阳不少爱心人士纷纷响应,与何平一道加入关爱未成年人心理状况的公益活动之中。浏阳心理咨询师易大华主动在自己的心理咨询室挂牌“向日葵姐姐·心灵热线”;浏阳交通广播电台挂牌成立“向日葵姐姐·心灵小屋”,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和治疗。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浏阳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都以自己的力量积极加入到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公益事业中,涓涓细流汇聚江海,是爱让好人身边聚集了更多好人。
凡人因善举而伟大,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浏阳城乡借助改革发展的东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不变的是浏阳人乐善好施、雪中送炭的传统。61岁的陈瑞娥就是凡人善举的典型。家庭并不富有,37年来她却乐此不疲地帮助生活困难的乡邻,“我们夫妻每年的收入分成两份,一份用于生活,一份用于接济生活困难的乡亲。”7月17日,记者在葛家镇金源村见到陈瑞娥时,她正往村里一位90多岁老人家里赶。
“这位老人几年前就卧病在床了,家里有一个儿子还没有成家,经济条件很困难。”陈瑞娥提着两包尿不湿和一箱八宝粥来到老人家里,翻身、按摩、聊家常,俨然老人的亲生女儿。
“陈大姐真的是好人,隔三岔五就会到家里嘘寒问暖,她年轻的时候就是我们这里有名的好心人。”老人的儿子徐再明告诉记者,陈瑞娥给他们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鼓励,“她总是鼓励我们说以前的苦日子都熬过来了,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仅仅是陈瑞娥热心助人的一个画面。她还为视力残疾的罗仁术送油送米,为突遭火灾的邻村村民罗得利提供衣食,除夕为镇上的困难户送猪肉、发稻米……37年来,陈瑞娥以一桩桩小事践行她心中的善良。她说她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做好事只不过是看不得别人受苦。
如今,在陈瑞娥的家里,摆满了荣誉证书和锦旗。她告诉记者,她并不是图名利,只是希望教育家里的后辈,将助人为乐的家风传承下去,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善行远播承袭好人精神
像何平、陈瑞娥这样好人,在浏阳并不是个例,退休老师李远护热衷公益,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公益达人罗加辉获得“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朱自明、汤勇、江林、朱国萍、黄蔚德等1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还有15人获得省市“道德模范”提名,150多人当选“长沙·我心中的雷锋”……越来越多的好人正在浏阳涌现,凡人善举促进了城市向善生态的建立,善行远播也让浏城承袭了好人精神。
发掘好人事迹、表彰好人品质、宣传好人精神是我市礼遇好人、夯实道德高地的重要抓手。2017年12月19日,澄潭江镇打造的全省首个乡镇“好人馆”正式揭牌开馆,44名身边好人和1个先进集体的事迹和风采在这里集中展示,每天这里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从“卖油郎”变身千万富翁,致富后热心公益捐资数百万元的“中国好人”陶长彪;一个人在一所山村小学坚守40年的“最美教师”缪昌联……走进澄潭江好人馆,一个个好人故事感人至深,向社会传递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如今,像好人馆这样弘扬善行美德的阵地和平台在浏阳越来越多地建立起来。依托融媒体宣传平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作用,我市不断放大好人效应,营造歌颂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氛围。
“感动浏阳道德模范评选”“最美新乡贤”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为挖掘好人线索、彰显好人精神提供了有力的机制和平台。越来越多的好人受到礼遇,接受表彰,拉近了好人与大家的距离。与此同时,浏阳各个乡镇也在积极响应,好人馆、好人墙、道德馆、乡贤馆,一个个道德宣教场馆走在全省前列;“大爱澄潭”“星耀中和”“道义金刚”“幸福龙伏”等一系列评选活动也将发现好人的触角延伸到乡间田野,让身边的“真善美”受到全市人民的礼遇。
众善之举滋养好人土壤
德不孤,必有邻;德者先,从者众。
榜样的力量春风化雨,好人的精神激励人心。近年来,浏阳市一直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础工程,以文明委为统筹,大力加强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更广、更深处。在此助力下,全市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社会文明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
目前,浏阳已有9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16万多名志愿者活跃在城里乡间。助老扶残、扶贫济困、支教助学、环境保护……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都有着他们的身影。过街路口,站着头戴黄帽子的“黄帽子”志愿者;商业闹市,停着流动义务献血车;居民社区,随处可见佩戴党徽胸牌的志愿者;街头巷尾,活跃着身穿“蓝衣”的救援队员……只要群众有呼声,志愿队伍立即有行动,志愿队员立刻有身影。
与此同时,我市紧抓组织、力拓宣传,一批一批的品牌志愿活动在浏阳落地开花。以“爱心涌动浏阳河”为大主题,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线,针对环卫工人、农民工、空巢老人等群体,打造了爱心早餐、爱心大巴、爱心救生圈、爱心图书角等10多个爱心品牌,让全市爱心志愿服务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起早贪黑、工作脏累、收入微薄,是环卫工人真实的生活写照。为了省下5元钱,许多环卫工人舍不得在外面吃早餐,有的甚至常饿着肚子进行工作。为了让环卫工人吃上热腾腾的早餐,浏阳发出“爱心早餐”征集令。三年来,累计筹款124万余元,为环卫工人提供了12万余份免费早餐。
“我们加入‘爱心早餐’活动,是想为环卫工人做点事,也是对社会的回报。”冯家面馆的老板冯生国表示,环卫工人的工作很辛苦,工作成效大家都看在眼里。为此,不仅他自己直营的店加入了爱心早餐店的行列,他还向所有的加盟店宣传,发动新店也积极加入。今年,冯家面馆新增的4家加盟店全部加入“爱心早餐”活动,为负责店面附近路段清扫的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早餐。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早餐店正在源源不断地响应,环卫工人李林动情地说,每天早晨她面对的不再是清冷的大街,而是一整座城市的关爱。
机制加平台构造文明的催化剂
好的机制和平台是城市文明的“催化剂”,也是好人辈出的“助推杆”。为此,我市出台系列举措,在发掘好人、弘扬好人、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志愿服务发展上下了很多功夫。
一方面,将志愿服务活动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确保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另一方面,建立保障机制,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组织各级文明单位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行走访慰问,送去真情关怀;对学雷锋先进单位、志愿服务团队和个人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表彰,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
志愿组织的数量不断在攀升,志愿者的人数不断在增长,如何让我市的公益组织更加科学、健康地发展,是我市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2016年9月30日,浏阳首个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正式揭牌,无偿为入驻的公益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在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培育的同时,也将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水平。
随着我市公益平台和公益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市的社会公益组织也在日益向规范化、专业化迈进。“不但要做好事,还要把事做好。”一个个爱心活动、一项项志愿服务、一桩桩暖心事件……不断提升着浏阳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善意,持续淬炼着人们的赤诚爱心,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信任与暖意,让城市的爱心品质灼灼其华,也让浏阳盛开出最美的精神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