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名退役老兵来到道吾山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丰碑。记者李小雷
昨日是“八一”建军节。30名曾服役驻港部队的浏阳籍退役老兵来到道吾山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丰碑,缅怀革命先辈。他们还一起捡拾景区垃圾,以实际行动助力蓝天碧水保卫战。
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来,驻港部队已进驻香港21年,锻造了守卫香江的威武文明之师。21年弹指一挥间,往事仍清晰如昨。
昨日,记者专访了部分首批驻港部队浏阳籍退役老兵,听他们讲述当年的峥嵘故事。
浏阳日报记者李小雷
瓢泼大雨中,香港市民夹道欢迎
讲述人:江上海、孔庭兴(首批驻港部队退役老兵)
在市城管局工作的江上海,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服役五年。
“1997年,我19岁,正好达到应征入伍的年龄,我就报名参了军。”江上海说,当年应征入伍报名时,自己被一名带队军官看上,并询问他的一些情况。
后来,江上海才知道,这位带队军官是驻港部队来浏征选新兵的,问他是否愿意参加驻港部队。“我当时还不知道有驻港部队。”
“驻港部队挑选新兵要求是很严格的。”江上海说,当时要求身高必须1.75米以上,相貌端正,高中文化以上,而且必须政审合格。
经过政审后,江上海成为了驻港部队的一名新兵。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共有30名浏阳籍军人,作为首批驻港部队的成员,跨过口岸,踏入香港境内。
在市环保局工作的孔庭兴也是首批驻港部队的一员,是汽车连司机。1997年7月1日0时0分,他驾驶着运兵车通过口岸线。说起当时的场景,他仍显得十分激动,“为了亮出威武文明之师的气势,我们整整训练了三个月。”
“为保证整齐划一,对车的时速、车与车的间距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时速低于10公里,车间距2-3米;每提速10公里,车间距增加3-4米。”孔庭兴说,当天凌晨大雨滂沱,这使控制车速、间距增加了许多难度,不过各种突发情况事先都演练、模拟过无数遍。
“通过皇岗口岸,使命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每想起那一刻,孔庭兴都难以抑制激动之情,“瓢泼大雨冲刷百年屈辱,战士们站在兵车上巍然屹立、纹丝不动,车轮滚滚,开进了香港,开进了那片国人魂牵梦绕的土地。”
许多香港市民冒雨夹道欢迎,其中有孩子,也有年逾花甲的白发老者……那一幕,永远刻印在了孔庭兴的脑海中。
时刻展示威武文明之师形象
讲述人:朱乐平(首批驻港部队退役老兵)
现在市住保局工作的朱乐平也是首批驻港部队退伍老兵。1997年香港回归,他作为驻港部队一名通信兵随部队一起进驻香港。
“如果说军车驾驶员是‘腿’的话,那我们通信兵就是‘耳朵’,通信工作关系到驻港部队抵达后通信能否畅通,任务十分艰巨。”朱乐平说,香港回归前夕,他和战友都签了“生死状”,与家里的联系中断,也就是说万一有意外情况发生,他们将义无反顾履行军人的职责,甚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那时的心情,有些紧张,但也很期盼。”
幸运的是,香港和平回归,驻港部队进港一切顺利。
“进驻香港后,我们正式接管石岗营区防务。”朱乐平说,驻港部队被香港媒体高度关注,营区外聚集着各大媒体的记者,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他们一举一动都要集中精神,“那时我们流行一句话,叫形象重于生命。”
在部队驻港不久,香港媒体就曾刊发了一篇目击“五星哨兵”的报道,记录了一名驻港部队站岗哨兵,在遭遇蚂蚁爬满一身仍纹丝不动站了一个小时,直到下岗回到值班室,才发现脸上、脖子上被蚂蚁咬得红肿了一大片,并大加赞赏驻港部队是威武之师。
驻港部队,展示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平时驻港部队都刻苦训练,在营区对外开放日,表演军事课目,如拳击、对抗等,展示军人过硬的本领。每到开放日,香港市民都扶老携幼前来参观,常常向驻港部队官兵伸出大拇指。
“我们与香港市民关系也处理地非常好。”朱乐平说,驻港部队训练十分频繁,除了早训还有夜训,因为打靶、飞机起降有噪音,为此,驻港部队将早训时间推迟到9点之后,并取消了夜训,将打靶训练全部改到了内地基地进行,对此,香港市民对驻港部队十分敬佩。
记者手记
退役后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未变
喻晏平,首批驻港部队军人,退役后角色转换,如今是市城管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说起自己的驻港部队生涯,喻晏平说,“很庆幸生命中有过这么一段经历,在驻港部队我学会了吃苦,懂得了迎难而上,这些让我终身受益。”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20多年过去了,我也从一名解放军驻港部队战士,成为了一名城市管理工作者。”喻晏平说,虽然岗位变了、制服变了,但不变的却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一名城管执法人员,喻晏平每天除了需要处理投诉案件,还负责行政执法案卷制作、宣传报道等工作,他把部队磨练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为民务实的信仰,全部带到了城市管理的工作中。
事实上,不仅是驻港部队退役老兵,来自全国各部队的退役老兵,回到家乡浏阳后,依然奋战在浏阳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以吃苦耐劳的军人精神,为家乡的各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