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埔花园小区的居民扫码打开“呐吉岛”后,将垃圾分类投放其中。记者陈郁林
试水“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
投放“呐吉岛”,助推垃圾回收
手机一扫,人们可轻松享受垃圾变现
创业经商首先是要做人诚实、坦荡,发现商机后不犹豫,另外就是要培养一个给力的团队
浏商名片:王翠玲,浏阳市澄潭江镇人,广州鼎索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浏商语录:自去年以来,我已回家乡十多次,家乡快速发展的势头让我十分振奋。希望在家乡找到合适的项目,能回到家乡再次创业。
打开手机扫码,按照标识指示,将纸皮、塑料、玻璃等垃圾分类投进回收箱,电子秤便自动称重,废物即时“变现”……在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花园小区,一个绿色的新型垃圾分类回收站前,不少提着废品的居民在排队等待投放。
混放是垃圾,而分类之后垃圾就能变成资源。看中这一环保产业前景,2017年,年近六旬的浏阳人王翠玲,试水“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取得良好的效应。
王翠玲拥有6家公司,主打服务业,新涉环保产业。在广州,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玲姐——有时很霸气,有时很简朴;高调时是一副女强人的模样,低调时大口吃着10块钱的盒饭。这就是玲姐,性格开朗,很难将她和60岁的年龄联系在一起。
浏阳日报记者李丹陈郁琳周婷
试水“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环保产业
“这个新型垃圾分类回收站名字叫做‘呐吉岛’,‘呐吉’谐音‘垃圾’。”在黄埔花园小区现场,王翠玲的儿子罗家杰——沫益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沫益清公司”)事业中心总监,侃侃而谈。
“呐吉岛”设置了13个回收垃圾品种的单元格,包括了纸皮、衣物、玻璃、铁制品、泡沫、有害垃圾等。每个单元格上都有相对应的图案和文字标识,以便于人们可以准确无误地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每个‘呐吉岛’我们都配备有一名岛主和一名协助的工作人员,在集中收集时间内指引居民正确投放,协助处理大件废品;非回收时间内,则进行上户宣传等工作。”黄埔花园小区“呐吉岛”岛主黄吴松拿出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单元格的门便全部打开了。
小区居民林女士将两个矿泉水瓶和一叠纸皮投入相应的单元格。随后,系统便计算出塑料瓶重量0.06千克,价格0.2个“呐吉币”(一个“呐吉币”相当于人民币一元);纸皮2.6千克,价格4.2个“呐吉币”。
完成操作之后,林女士的手机显示收到了4.4元“呐吉币”。按照系统设定,“呐吉币”可以直接提现,也可以进入“呐吉商城”直接购物。
“很方便,值得点赞!”林女士表示,以前家里的纸壳、旧报纸会先攒着,够一定数量再卖,很占空间。有了这个智能垃圾回收箱,不用再攒着了,按照上面的标识操作,投放后当场就有收益。
试点一年后,中标广州黄埔区垃圾分类项目
“垃圾分类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源头分类,通过试点‘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模式,能让居民获取垃圾投放收益,从而增强居民主动、正确分类的意识。”在王翠玲看来,通过此举,能真正从源头做到垃圾减量,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罗家杰介绍,“呐吉岛”除进行垃圾分类外,还具备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相应操作,“黄埔花园呐吉岛生活垃圾减量数据”便显示在大屏幕上。
数据显示,这一处‘呐吉岛’试点运营266天,共投放54168次,回收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达64514.85千克,共支付用户“呐吉币”78385.74元,用户在“呐吉商城”共消费8812.35元,共提现27879.64元。
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的技术,“呐吉岛”已实现与硬件、系统后台、平板端、用户端实时交互。人们可以轻松享受垃圾变现、实时提现或购物的快乐。
从2017年开始,沫益清公司试点在广州多个小区投放“呐吉岛”,打造垃圾分类样板,同时还与慈善机构展开了合作。市民在“呐吉岛”上分类投放1千克垃圾,成员企业便对应捐出1分钱,捐款用于宣扬环保公益、垃圾分类,向市民倡导绿色环保、公益利他的生活理念,让垃圾分类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目前,沫益清公司已对应向呐吉公益基金捐赠645.15元钱。今年6月,沫益清公司顺利中标广州黄浦区垃圾分类项目。
浏商故事
瞄准商机,她只花了3年就买下整栋楼开招待所
其实,王翠玲更为熟知的是她在服务业的如鱼得水。
“开的第一家招待所,叫经联大厦招待所。”王翠玲是从1997年开始创业的,那一年,她租下两层楼开起了招待所。因为定位准,招待所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
3年后,王翠玲买下了开招待所的整栋楼。“地理位置好,人流量大,非常适合餐饮、网络、住宿、美容美发等业态经营。”对市场反应敏感且做事果断的王翠玲,开始了大踏步进军服务业。
2005年,王翠玲尝试开了第一家俱乐部。“4500平方米,58间包房,规模堪称黄埔第一。”这家俱乐部,她经营了10年,直到2015年,因为拆迁才结束经营。
在广州市黄埔区大沙镇丰乐广场,王翠玲经营了一家健康会所。记者来此采访时,她正在和团队核心成员们探讨如何对经营方向进行微调。
“选择在这里开店,我们的团队有过严格的调查和测算。”王翠玲说,她的团队有30多人,其中的老员工跟她干事有近20年。“他们非常专业,每当我看好某个项目,团队都会进行详实的市场调查、实地调查,论证项目可行性,达成共识后便去执行。”在她看来,投资就要赚钱,但在投什么项目、选择什么地点投,这里边便有“门道”。
回顾自己从事服务行业的这么多年,在王翠玲看来,做生意首先是做人诚实、坦荡;发现商机后不犹豫;另外就是要有一个给力的团队。
浏商特写
家乡情结越来越深
吃浏阳菜觉得很踏实
1958年,王翠玲出生于浏阳,从小在广州长大并成家立业。她甚至不太会讲浏阳话,但随着年岁渐长,家乡情结却越来越浓。
8月13日中午,浏阳嗣同路一家快餐店,王翠玲捧着菜碗将10块钱的盒饭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家里的味道。”近两年来,王翠玲回到浏阳,每次必定要吃两次浏阳街头的10元盒饭。在她看来,没有一个地方的味道比得上家乡的味道。
大口吃着街边的盒饭,王翠玲觉得很踏实。无论走得多远、走得多久,家乡的味道总是一根情感的纽带,故乡情的载体,已深深融入她的基因中……
“浏阳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些年来的发展速度很快,家乡的人们特别淳朴。”因考虑回家乡投资,从去年到今年,王翠玲十几次回到浏阳,她和团队成员走访了浏阳多个乡镇,“回去的次数越多,越是觉得亲切,一旦遇到合适的项目就会回家乡再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