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志明在荷塘中采摘莲蓬。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诗歌里,采莲是一件浪漫而欢快的趣事,而在炎炎夏日里,采莲却意味着泥泞与闷热。在大围山镇中岳村,采莲人吴志明正每日忙碌在荷叶间,用烈日下劳作的苦与累,换来莲子的甘甜。
文/图浏阳日报记者周婷彭红霞

顶着烈日采莲,吴志明已是满头大汗。
8月15日下午4点,记者来到大围山镇中岳村的一处荷塘,站在田埂上不到五分钟,衣服后背就被汗湿。
2016年,采莲人吴志明和妻子从老家湘潭来到这里,流转了90多亩地成了荷农。每年7月底到9月中旬是采莲的季节,上午6点半到11点,下午2点到6点,吴志明都会带着4名采莲工下塘工作,去年他的荷塘亩产量达到了200多斤。肥沃的水田里,吴志明身前身后都挂着麻布袋,在淤泥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在宽大的荷叶中寻找呈黑色的莲蓬。一发现目标,吴志明就赶紧侧着身穿过丛丛荷叶,轻轻掐断荷梗,一旁紧挨着的荷花未伤分毫。
负重行走在泥田中,既不伤荷叶,又不损莲花,是一项体力与技巧并重的技术活。对此,吴志明得心应手,“需要跨步向前走。”一天下来他可以采摘100多斤莲子。走在荷叶间没多久,头上就挂满了汗水,吴志明甩甩头,汗水如雨滴般打在荷叶上,汇聚成了一颗颗水珠。
相较于吴志明光着脚、穿着短袖,4名采莲工则全副武装,穿着长衣长裤、棉袜,还戴着手套。原来荷梗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刺,手和脚都容易被割伤。轻装上阵的吴志明小腿和手臂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小伤口。“这是为了能更轻松地搬运。”大家采下的“战果”由吴志明一袋袋扛回家中,搬运时要经过一条条野草丛生的狭窄田埂,吴志明背着东西也走得飞快。
采莲背后
儿女成了父母的小帮手

王超翠带着孩子一起剥莲子,满屋欢声笑语。
吴志明在外忙活时,他的妻子王超翠也没闲着。“我们收的莲蓬经剥壳机脱粒晒干后,大部分批发给湘潭的加工厂,还有一部分将供给浏阳“围山公社”平台作为浏阳蒸菜的原材料。”王超翠说,而手工剥壳后的新鲜莲子能卖到十几元一斤。因此,除了操持家务和带孩子,王超翠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新鲜莲子剥壳。
只见她一只手握住莲蓬,另一只手一掰、一抠,几颗莲子就落入了桶中。王超翠每天要剥八九十斤莲子,指缝间都是洗不掉的黑色莲子油汁。
王超翠的一双儿女,儿子11岁,女儿7岁,也守在一旁帮忙。只见他们一会在剥壳机旁挑拣剩余的莲子,一会帮着剥莲子,不一会又提着一袋青豆剥壳,为晚餐做准备。对于兄妹俩的表现,王超翠很满意,“每年暑假他们都要求跟在我们身边,我总是说,过来了就要帮忙干活,他们也乐在其中,勤劳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王超翠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跟孩子们讲起了莲子、荷叶、莲心的种种用途,现场考起了两个孩子诗歌背诵,房间里满是欢声笑语。
夫妻两人在荷塘里付出的苦与累,变成了莲子的甘甜,变成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