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留住王震将军回乡往事

2018-08-29 11:11:10 编辑:戴鹏
字号:

老照片中,王震将军(右一)正与张鹏飞(右二)、罗统生(右三)围着炭火盆热切地交谈着。
 
  木架子床为背景,照片中的三人面带笑容围着一个炭火盆热切地谈论着。右边靠墙坐着说话的那人,正是浏阳籍开国上将王震将军。他头戴一顶鸭舌帽,身穿棉大衣,夹住烟头的手随意搁在膝盖上,不觉烟头已燃了一截……
 
  那是1958年12月,原本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冬夜,因为王震将军的突然来到,让时任卫星人民公社(辖今北盛、蕉溪、洞阳等地,驻地在今北盛)党委书记张鹏飞的记忆变得深刻而珍贵。
 
  今年是王震将军诞辰110周年。近日,现年85岁的张鹏飞将这一张定格了王震第一次回乡情景的照片捐献给了市档案馆,并向记者讲述了一段难忘的故事。
 
  浏阳日报记者沈阿玲
 
  夜间突然而至的“访客”
 
  1958年,是张鹏飞从县委农村工作部调至卫星人民公社工作的第一个年头。时至12月31日,辞旧迎新的夜晚,他和副书记罗统生在公社值班室烤火,一边谈论着新一年的工作计划。
 
  晚8时左右,窗外一阵机动车响,随即有两人走进屋内。“这是王震将军。”年轻的秘书开口道。张鹏飞和罗统生还未来得及起身,王震已来到火盆边,招呼他们一起坐下,“我路过长沙,顺便回家看看,你们不要通知县里。”
 
  “将军给人的感觉非常简朴、平易近人,并且十分幽默。”张鹏飞回忆道,一个多小时的“拉家常”中,王震主要了解了当地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生产等情况。提及回乡途中见到的若干宣传“彩门”,王震打趣道:
 
  “那门楼,可以结南瓜不?”“嘿嘿,那不能。”“既然不能结南瓜,那就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抓生产上呀!”
 
  认真聆听并回答的同时,张鹏飞不时抬头看向王震,“他谈笑风生,还说起在新疆种高粱的事,很有趣。”虽值寒冬,屋内却暖意融融,几人热切交谈的场景被王震随从秘书拍下,留下了珍贵的一幕。
 
  当晚,罗统生陪同王震回到距离公社七八里外的旧居,张鹏飞则连夜筹备并通知公社干部及下属8个生产大队相关负责人参加第二天的座谈会。
 
  一场持续半天的调研座谈会
 
  “我们都是自己人,关于人民公社密植、包产、产量等问题,大家随便谈,我希望听到讲实话。”王震亲切乡音下的一番简单开场白,让与会人员敞开了心扉。
 
  “目前我们种植的株距和行距,主要是4*6寸和6*6寸两种。”
 
  “每亩产量大约是三四百斤,一年双季生产大队包产任务是800斤。”
 
  ……听到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汇报,王震点头道,“这个数据基本是准的。”对于接下来的农业生产,他强调了两点:第一,推行密植的过程中,不能太密也不要太稀,建议改为4*8寸或6*8寸;第二,各地要因地制宜改善作物品种,水源缺少的地方可尝试种高粱。
 
  “这些建议都是非常实在的。”张鹏飞说,彼时卫星公社新修的万丰山水库还未完工,许多地方灌溉引水不便只能种一季,种上耐干旱的高粱就能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措施没有全部得到落实,但还是给地方干部们打开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座谈会从上午八九点一直开到下午一点多,“和大伙吃了顿饭后,王震将军又回到老家,1959年1月2日一早离开浏阳去往长沙。”在张鹏飞记忆中,这顿唯一由公社招待的工作餐,仅有一两道荤菜,“他(王震)吃得津津有味。”
 
  心声
 
  捐出照片,希望于历史有个见证
 
  “王震将军那次回乡,跟乡邻们也有一些亲切交谈,可惜当时我没有陪同在旁,只是听说了一些零星片段。”张鹏飞举例道,王震曾特意询问其弟弟王馀美,养的鸭子有没有入集体,“千万管好鸭子,不要下田吃集体的谷子”。
 
  时光荏苒,一晃60年过去了。8月24日,坐在家里的小庭院中,张鹏飞感慨万千,“当年亲历过此事的许多人都已不在世了,我把这张照片捐出来,希望于这段历史有一个直观的见证。”
 
  回首往事,张鹏飞很感恩与王震的一面之缘。他表示,王震教了他“保持一种质朴的情怀,时刻不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相关链接
 
  老照片带来新灵感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王震曾多次回到家乡浏阳。以这些事例、特别是他第一次回乡故事为原型,今年,浏阳创排了一台大型现代花鼓戏《胡子将军》,献礼王震诞辰110周年。
 
  目前,《胡子将军》已进行了汇报演出,正根据省市相关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这张老照片带来了一些新的灵感。”浏阳市永红艺术团负责人周永红表示,她将带领主创团队与张鹏飞进一步沟通交流,以挖掘更多细节,最大程度打造精品力作。
 
  感谢市档案馆、市委党史办对本文大力支持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