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文涛”怎么了,大家心里没个数吗?

2018-10-19 14:59:27 编辑:戴鹏
字号:
 
  再多的闯红灯摄像都架不住人们的侥幸心理,再严厉的三令五申都堵不住有人以身试法……“平文涛”们,就是这样在社会当中顽固地存在着的。
 
  阿木
 
  国庆黄金周刚刚过去,国内两个盘点耐人寻味。一是商务部盘点报喜,说是七天时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1.4万亿元;二是央视等新闻媒体盘点报忧,历数这里那里出行的人群有多少不文明行为。对比之下不难看出,大家普遍觉得国人的腰包鼓起来之后,素质却没有相应提升起来。
 
  在这个节骨眼上“万众瞩目”的当然非“无杀之神”平文涛莫属。虽然我们都对什么是“无杀之神”不明所以,但是这位大神也真是神了,不但敢在西湖边石碑上实名留字,而且到钱王祠又故伎重施。而还有比他更狠的——8日上午,杭州岳王公园内,一男子用裁纸刀在亭子里刻《满江红》。以至于央视主持人在说这档子事的时候,无奈地问:“‘平文涛’们怎么啦?”
 
  关于文明素养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而且政府层面还为此作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说建立旅游黑名单制度。但是我们注意到,这种种从规则和法律层面进行的约束,来得稍微迟了些,因为很多人对规则的漠视、公德的缺失,早已经成为了深入骨子里的恶习,所以明知有规则的情形之下,还是没管住自己,要去胡乱涂鸦,要去野蛮插队,要去高声喧哗,要去随地小便……
 
  这种恶习的养成,一有早期教育缺失的因素,二有社会大环境不妙的因素。《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了部分高校体育测试中的“代跑”现象,说是800米和1000米测试是如今学生老大难的问题,于是请人“代跑”,蒙混过关。这些学生怎么这么“聪明”想到找人“代跑”?或许,他们在读中学、小学的时候就干过类似的事情,比如说考试舞弊、迟到了随便编个理由、“1”字头的成绩轻轻一笔就改成“7”字头……
 
  不错,这都是小孩子那会让人觉得“无伤大雅”的小事,但是小事不小,我们学会了这些之后,年纪大了,弄虚作假,满嘴跑火车的本事也跟着大了,让整个社会都陷进一种投机取巧厚黑钻营的氛围之中。《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曾给北大的学弟学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借着卢新宁的“风骨”说,我想说除了“平文涛”们的无知无畏和狂妄恣睢之外,我们这个社会好多人能够循规蹈矩,也只是止于循规蹈矩,出于对道德和法律的敬畏罢了,又有多少人是谦谦真君子,能够真正当得起“风骨”一词呢?清末一位叫做张难先的人参加科举考试,愤而选择了交白卷,因为在考场中他看到考生们为了抢座位失去了读书人本该有的气节。就是这个人,后来在乱哄哄的民国时期官至浙江省省长,被排挤回乡的路上遇到土匪。满以为逮到“大鱼”的土匪一通翻查后,发现他身无分文,震惊加感动下,对张难先纳头就拜。风骨的魅力,可见一斑。
 
  民间有言,“锁,只能挡君子,不能挡小人”。当不随大流被讥为刻板,当恪守道德却四处碰壁,我们的社会必定只能依靠对规则的严防死守来维系稳定,从而增加太多的治理成本——再多的闯红灯摄像都架不住人们的侥幸心理,再严厉的三令五申都堵不住有人以身试法……“平文涛”们,就是这样在社会当中顽固地存在着的。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