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欧阳予倩,就不可能今日南通戏剧”

2019-01-02 10:52:37 编辑:戴鹏
字号:
 
  欧阳山尊怀念南通诗作“回归故地”
 
  浏阳日报讯(记者欧阳稳江南通报道)“大凡南通百姓,都不会忘记这个城市两座独特的戏剧文化艺术殿堂——更俗剧院与伶工学社。它们都与一个人有关——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阳予倩是南通戏剧改革的先驱者,他是南通现代戏剧运动当之无愧的有功之臣……”2018年12月27日,南通市文联办公室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欧阳予倩外孙、国防大学教授欧阳维,欧阳予倩内侄孙、浏阳画家刘世杰及浏阳欧阳予倩文化研究会的数名成员。2019年是欧阳予倩诞辰130周年,同样是伶工学社、更俗剧院建立100周年,西南剧展75周年。在这趟寻访之旅中,刘世杰成人之美,将欧阳予倩之子欧阳山尊亲笔所书的怀念南通之作赠予南通,更是还亲笔书写了“前后双梅姓,今古两欧阳”的对联赠送给南通,以缅怀老一辈戏剧家。
 
  “阔别南通逾甲子,旧梦依稀故人情。绿窗庭院银杏树,公园湖畔柳成荫。更俗剧场应已老,伶工弟子几人存。梅欧阁上音容在,二老墓前草青青。沧海桑田多变化,模范县成明星城。当年孩提今已耄,古稀更具怀旧心。”
 
  为了改良京剧,培养戏剧人才,一百年之前,江苏南通实业家张謇聘请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前往筹建戏剧学院。1919年,伶工学社建成,学校戏剧与文化课并重,在南方“开风气之先”。曾跟随欧阳予倩在南通生活的欧阳山尊因为怀念南通的生活,于1986年提笔写下了一幅怀念诗作。
 
  “当时我也没想到,表叔居然会真的将它转赠于我。”1988年,刘世杰前往北京的欧阳山尊家做客。叔侄见面,相聊甚欢,兴致高昂的欧阳山尊便将刘世杰拉至书房欣赏字画。当看到欧阳山尊的一幅亲笔所书作品后,刘世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表示喜欢,试探着询问欧阳山尊是否能写一幅同样内容的作品送给自己。让刘世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欧阳山尊将这幅手书作品直接送给了自己。
 
  “原本这幅作品是应南通市文化局邀约所作,所书的内容也是山尊叔对故地的眷恋之情。”由此,这幅珍贵的作品便跟随刘世杰回到了浏阳。
 
  “在这几十年中,一直都想找个机会让它回归故地。”南通市文联办公室,刘世杰讲述了这幅作品的来龙去脉。此外,刘世杰另将自己书写的一件作品“前后双梅姓,古今两欧阳”一并赠予了南通市,“我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幻化于梅欧阁的那副传世之作‘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双梅是指梅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与梅兰芳,两欧阳是指欧阳修与欧阳予倩,他们都与南通有着非常深的渊源。”
 
  “2019年是欧阳予倩诞辰130周年,为纪念欧阳予倩为南通所做贡献,南通市正在筹备系列活动。刘世杰先生的这两件作品,于南通而言十分珍贵。”得知刘世杰要将这幅作品捐赠出来,南通市文联特意举办了一个捐赠仪式。
 
  摩挲着两件捐赠之作,南通市文联副主席李中慧表示极其感动:“对于南通而言,欧阳予倩不仅是戏剧改革的先驱者,更是现代戏剧运动当之无愧的有功之臣。在这个节点上能收到这份礼物,可见其珍贵之意。”
 
  探访
 
  欧阳予倩创办的伶工学社依然繁盛
 
  南通市濠西路19号。一座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的老宅子格外引人注意,还未进门便能看见照壁上“伶工学社”四个大字。进得门来,两边各有一条长廊,一座露天戏院和一座旧式戏台静默以待——仿佛只需锣鼓响起,那将《送酒》唱得令白发老者“停杯”的欧阳先生一直都在。
 
  “欧阳先生对京剧改革的种种探索,为南通、也为中国现代戏剧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不仅是南通戏剧改革的先驱者,更是南通现代戏剧运动当之无愧的有功之臣……”
 
  深冬已至,寒意袅袅。得知欧阳予倩后裔及欧阳予倩文化研究会成员造访,梅派传承人、梅葆玖(梅兰芳之子)弟子韦红玉早早等候于此。一边带着来客参观,一边充当讲解员。院落的数间展厅里,有大量的图片、影视回放,主要介绍了当年张謇先生筹办伶工学社、请欧阳予倩等名角演出的情况——
 
  1919年5月,正在上海唱新戏的欧阳予倩为了应清末状元、南通实业家张謇之约,来到了南通。首次应邀的欧阳予倩前来南通西公园献演,张謇认真地在台下观看演出,并郑重地在日记里记道:“阳五月廿九日,观欧阳予倩演剧。”翌日,又作诗《赠欧阳生》一首,诗云:“文履轻裾桓叔夏,买舟便肯渡江来。料应淝水麾军辈,远谢清溪弄笛才。说梦红楼犹出楔,闻歌白发为停杯。浏阳名士吾差识,论子于诗当别裁。”
 
  诗中可见张謇对欧阳予倩的推崇和赏识。在张謇的支持下,欧阳予倩开始主持专门为南通培养戏剧人才的伶工学社。与以往戏班不一样,伶工学社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懂戏剧专业技能,更要兼修文化和艺术课。一时之间,伶工学社“中西并进,新旧齐学”的先进理念,在当时的中国戏曲界引起极大震动。
 
  “伶工学社自创办到结束,约培养了九十人,其中不少人成为京剧界的骨干或是知名电影演员。至今,南通的戏剧仍然繁盛,几乎每周都有票友活跃在伶工学社的戏台之上。”随着张謇的去世伶工学社于1926年停办,但其留下的精神财富让韦红玉感慨不已。
 
  心愿
 
  希望浏阳联合南通等地开展活动
 
  促使欧阳予倩研究更进一步
 
  “除了培养戏剧人才,欧阳予倩另一大不可忽略的功绩就是进行剧场改革。”移步桃坞路46号,便是更俗剧院的地址所在。为了让大家更多了解欧阳予倩在南通的活动印记,剧院副总经理宋峰特意打开了位于剧院二楼的“梅欧阁”,介绍了“更俗剧院”的来历——
 
  “1919年,由欧阳予倩主持的新式剧场‘更俗剧场’建成,在全国堪称一流。更俗剧场落成后,欧阳予倩不仅邀约国内知名演员来南通献艺,还主持制定了剧场的规章制度,如看戏对号入座、不许喧哗、不许在剧场吃瓜子等规定。‘更俗’一词也就是来源于此,意即打破旧风俗,树立文明新风。时誉‘南欧北梅’的欧阳予倩与梅兰芳同台演出,更是将更俗剧场的盛况推到了极致,为此张謇特意在剧场前台大门的楼上辟了房间供二人休息会谈,并取名为‘梅欧阁’……至新世纪初,更俗剧场重建后才改名为更俗剧院。”
 
  “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反复吟诵着张謇为“梅欧阁”题写的对联,欧阳维表示南通的戏剧发展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与其外祖父欧阳予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他也希望欧阳予倩故里浏阳能够在一些重要节点联合北京、南通、桂林等地开展相关活动,促使社会各界对欧阳予倩的研究再深入一步。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