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云南夫妻在浏务工,他们已把浏阳当第二个家

2019-01-23 10:43:13 编辑:戴鹏
字号:
 
  “妈,我们今年就不回家过年了,等明年高温假的时候再回去看你们。”1月21日下午,位于关口街道的盛邦烟花制造有限公司职工陈吉尚利用午休时间,和妻子杨艳芳一起打电话给老家云南的亲人,诉说今年春节的打算,“崽崽你在家里要听话,明年爸爸回来的时候带你去动物园玩。”
 
  一通电话打了约半小时,详细交代完过年的事宜,听了电话那头母亲的叮嘱后,陈吉尚挂断电话后叹了口气,“过年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团聚,心中难免有些遗憾。”
 
  在盛邦烟花制造有限公司,和陈吉尚夫妻一样选择春节不回家的还有两对夫妻,他们都来自云南腾冲。虽说不能回老家,但陈吉尚等人依然早早做好了在浏阳过年的安排,“浏阳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一样要过红火。”
 
  浏阳日报记者谢鹏
 
  云南夫妻邀请老乡来浏发展
 
  2019年已是陈吉尚来浏阳的第四个年头,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妻子杨艳芳,以及杨座庆、周慧玲夫妻。
 
  “老家就业机会少,沿海地区又太远了,最后决定来浏阳找工作。”说起初至浏阳时,陈吉尚坦言最大的感觉是惶恐,“不了解这边的气候,不知道是否习惯这边的饮食,也不清楚浏阳人怎么样,会不会拖欠我们工钱。”
 
  但当陈吉尚来到浏阳后,这些担忧都烟消云散了。“厂里给我们安排了伙食和住宿,同事们也对我很好,开始的时候手把手教我如何操作,确保我们能安全工作。”如今,陈吉尚不仅能听懂浏阳话,甚至还能用浏阳话和同事们进行日常的聊天。
 
  让陈吉尚更感动的是,在他们初到浏阳时,烟花厂食堂的大师傅怕他们吃不惯浏阳菜,还特意给他们“开小灶”,不过陈吉尚拒绝了这个好意,“我试着吃了一下,发现浏阳人也爱吃辣,味道挺不错。”
 
  “工资待遇也不低,这比在老家做事强多了。”渐渐适应浏阳的生活后,陈吉尚四人在2017年春节期间也未回老家,在浏阳过了第一个春节。
 
  2017年高温假期间,陈吉尚四人回到云南老家。“亲戚朋友、附近乡亲们都问我们在浏阳过得好不好。”当记者追问他的答案时,陈吉尚哈哈大笑起来:“肯定是好啦,我还邀请他们都来浏阳发展了。”
 
  2018年,与陈吉尚同村的杨座庆、周慧玲夫妻来到浏阳,也开始了在浏阳的发展。
 
  “浏阳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昨日,当记者来到盛邦烟花制造有限公司时,恰逢工人们吃午饭。这时,来自云南的6名工人不约而同捧着饭碗径直来到该厂的厂长办公室,陈吉尚等人想咨询农历新年后的开工事宜。
 
  “厂长,明年啥时候开工?我们打算今年回家过年,明年开工可千万记得叫我们来啊!”在陈吉尚眼中,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他也因此分外珍惜。
 
  当得知年后初八就要上班后,陈吉尚等人短暂地沉默了。“今年就不回去过年了吧,时间太赶了,机票也贵!”6人聚在一起商量后决定在浏阳过年,“在这边过年也挺好的,有吃有喝,值班还有额外的工资。等到明年高温假时再回去好了。”
 
  随后,大家分头给云南老家的亲人打去电话,告知自己的决定。
 
  “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跟着陈吉尚,记者来到了他们日常住宿的房间。烟花厂特意为每对夫妻准备了一个单间,房间内摆设虽然简单却十分整洁,“不仅住宿不要钱,连吃饭都免费,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陈吉尚指着墙角的一壶酒告诉记者,这是两天前工厂同事们送给他的。“厂里除了我们,基本都是浏阳人,但我们没感觉到孤单,大家对我们都不错,这酒就是同事送给我们过年的。”
 
  “考虑到他们是外乡人,厂子又比较偏,我们过年的时候还会给他们准备一些过年物资,比如腊鱼腊肉、蔬菜瓜果之类的,让他们在异乡也能过一个好年。”盛邦烟花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谢先生说。
 
  特写
 
  准备云南过年的特色食物,在浏阳过一个热闹年
 
  “今年在浏阳过年的话,厂里的厨房能不能借我用下,我要准备点过年的吃食。”决定在浏阳过年后,杨艳芳向谢先生提了个请求,很快就得到了同意。
 
  杨艳芳想做的特色小吃是饵丝,也是他们家乡过年时必备的食物。饵丝是云南的特色小吃之一,主要以大米为原料制作而成。“每年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也要先‘开财门’。”杨艳芳告诉记者,在他们那,大年初一清晨五时许,男童就要打开家中大门,主人会在桌上放着松瓜豆子,下面压着礼钱,待开了“财门”后由男童径直取去,“每年这时候,就是我崽最开心的时候。”
 
  “按照我家的习俗,大年初一早上不能吃饭,只能吃饵丝。”杨艳芳介绍,大年初一“开财门”后第一件事是喝甜茶,寓意一年到头都是甜,同时早上不能吃饭,只能吃饵丝,饵丝也叫“长饭”,吃饵丝就寓意着一年到头都有饭吃,也有甜蜜的好日子长长远远的意思。
 
  饵丝的制作流程比较繁杂,要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后,制成饵块,再将饵块切成薄丝,才最终成为饵丝。“制成饵丝后,再加上鸡蛋、西红柿、小白菜等其他配菜一起炒,炒熟了之后才是‘长饭’。”杨艳芳告诉记者,在2017年春节时,他们虽然也在浏阳过了年,但并没有多浓厚的年味,“那时候刚来,胆子也小,没敢跟厂长提借厨房的事。”
 
  “今年我们6个人也会去买春联和鞭炮,打算在浏阳过上一个热闹年。”杨艳芳笑着说。
 
  愿景
 
  接孩子来浏阳团圆
 
  春节将近,对于未来,6人中年龄最小的杨恩典也有自己的规划:夫妻两人在浏阳再做三年工,存下一笔积蓄,回去一个人照看孩子。
 
  事实上,杨恩典目前也在考虑将孩子接来浏阳团圆,“只是两个孩子现在还小,浏阳的天气和老家那边差别很大,所以暂时搁置了。”对于未来,杨恩典充满乐观,“相信在浏阳我和妻子能够靠双手为孩子争取到一个比我们更好的将来。”
 
  马上就将到来的春节,杨恩典更是期盼,他计划陪妻子好好逛一逛浏阳城。由于工作繁忙,加之节俭,来到浏阳后,杨恩典夫妻只来过一次浏阳城,都是匆忙购买了生活所需物品后,就直接回工厂。
 
  “在工厂里都是穿工服,也不讲究打扮了,我都好久没有见过老婆穿新衣服了。”杨恩典想在过年前为妻子买几件新衣服、一两样化妆品,“新的一年,我们在浏阳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