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秧床突破育秧局限,节省种子用量60%

2019-02-26 11:21:05 编辑:戴鹏
字号:
 
  节省种子用量60%
 
  突破育秧局限,山坡、水泥地也能育秧
 
  结合印刷定位播种,节省种子用量60%
 
  2月22日上午,永安镇坪头村,种粮大户、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和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围成一圈,观看种粮大户陈冬科演示无盘育秧技术。陈冬科在水泥地摆放好岩棉,在岩面上匀施水肥,然后平铺上无纺布,再铺上“种纸”,最后盖上一层基质……仅用10分钟,陈冬科就将大致的操作流程演示了一遍。
 
  春耕将近,记者了解到,比秧盘育秧更省力、方便的无盘育秧技术,今年在浏阳得以进一步推广。今年,浏阳将有13户种粮大户、1500亩水稻采用无盘育秧技术育秧。
 
  浏阳日报记者张可夫
 
  无盘育秧技术浏阳试点成功
 
  机插秧是现代水稻生产中最为重要的选择,而育秧又是机插秧的关键环节,以往育秧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秧盘育秧。
 
  “播种前需人工摆盘,机插后又需回收清洗,还要有专用秧盘储藏场地。在育秧过程中,需严格管理水分和肥料。”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沈真实说。秧盘育秧这种模式耗时长,还费力。
 
  针对秧盘育秧的缺点,2017年,由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牵头启动了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机插稻水肥一体简易场地无盘育秧技术”。
 
  去年3月,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邹应斌团队与种粮大户陈冬科合作,试点无盘育秧技术。去年7月,这项技术在机插稻水肥一体简易场地无盘育秧技术现场评议会上,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操作简单,省成本,产量高。”沈真实表示。
 
  “邹应斌教授与我合作多年,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共同探索育秧的新技术。”陈冬科介绍,试点项目启动后,他建设了1.5亩的育秧基地,去年3月份,他第一次使用无盘育秧技术试种了150亩水稻。“早、中、晚三季,水稻产量都很高。”陈冬科说。
 
  在浏阳试点成功的无盘育秧技术,在省内外均获得了推广。据介绍,这项技术除了在湖南多个地区外,在广西、江西等多个省份实现推广应用。
 
  两项技术结合简化育秧流程
 
  当天,来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的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黄敏介绍,无盘育秧技术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将水肥一体秧床分离为保水材料水肥层(隐形库)与秧苗基质层(根层)两层,突破了传统育秧只能在水田进行的局限,在山坡地、水泥场地也能“任性”育秧。
 
  这项技术的关键之处在于“神奇”的秧床。走到陈冬科育秧的田间,只见秧床上覆盖着薄膜,揭开薄膜,“双层”的秧床就呈现在眼前。“底层具有水肥储蓄的仓库作用,又具有通透性,可以为上层的育秧供给水肥,相当于自带了一个隐形水库,管理起来省时省力。”陈冬科说。
 
  这一技术还结合了印刷定位播种技术。黄敏拿出一幅长长的“种纸”,上面一粒粒整齐地排列着的稻种。“用印刷播种机器将一粒粒稻种固定到纸张上,播种更加均匀,相比传统的播种方式还能减少种子用量60%以上。”
 
  与秧盘育秧相比,无盘育秧技术的一次性投入更大。“主要是岩棉的价格比较高,但秧床可以重复利用5年时间,分摊下来,成本要比大棚育秧减少一半以上。”陈冬科说,今年,他还计划将无盘育秧基地面积增加到3亩,将能满足300亩水稻田的育秧需要。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