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手艺18年,她要做白沙豆腐的代言人

2019-04-10 16:37:24 编辑:戴鹏
字号:
《天天向上》节目现场,廖素平展示白沙豆腐的制作过程。受访者供图
 
  追梦人:廖素平45岁,大围山镇金辉豆制品加工小作坊负责人。
 
  感悟:坚持用传统手艺做豆腐,让特色小吃白沙豆腐流传下去,越做越好。
 
  大围山镇白沙村,从远处看,廖素平的家和一般人家别无二致。走进一看,内部却别有洞天。房子一边是住宅,另一边则是生产白沙豆腐的作坊。
 
  在3月10日播出的《天天向上》节目“‘家乡的宝藏’系列——浏阳”中,廖素平用自家生产的白沙豆腐赢得了主持人和嘉宾的一致好评。节目播出后,白沙豆腐“火”了。“不少人慕名而来,还有不少外地商家通过各种渠道找我商谈合作。”廖素平说。
 
  “上节目不为宣传自己,是为了推广白沙豆腐。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更多人了解白沙豆腐,让浏阳这种传统特色小吃流传下去,越做越好。”近日,记者走进大围山镇白沙村和平组,听廖素平畅谈她与白沙豆腐的故事。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可夫
 
  上节目推广白沙豆腐,引起外地客商关注
 
  “记得是今年1月份,节目组到大围山取景,我是最后一个接受采访的,没过多久镇上就通知我被选中了。”《天天向上》是一档家喻户晓的综艺节目,被选中参加节目录制,让廖素平颇感意外。
 
  为了做好白沙豆腐的代言人,在舞台上呈现完美的效果,廖素平做了大量的准备。“节目组预先设置了几个问题,我把答案都记了下来。但是到舞台上,现场气氛很活跃,我也即兴发挥了不少。”廖素平笑着说。
 
  “男人越吃越年轻,女人越吃越漂亮,皮肤越吃越嫩。你看我快50岁的人了,皮肤还这么嫩。”节目现场,廖素平和汪涵、郎朗等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对话十分自然,笑料不断。
 
  最让廖素平高兴的是,白沙豆腐的味道得到了主持人和嘉宾一致肯定,“带到节目上的白沙豆腐,都是自己家做的,有红烧豆腐、鸡汁油豆腐、卤豆干,以及香辣、红油、茶油、特辣四种口味的霉豆腐。”
 
  节目一经播出后便收到巨大反响,许多外地客商找到廖素平,希望订购白沙豆腐并形成长期合作,“如今我已经给十多家外地商家寄出样品。”
 
  “上节目不是为了宣传自己,是为了推广白沙豆腐。”廖素平说,希望借节目的影响力,扩大白沙豆腐的影响,让更多人了解白沙豆腐,让这个传统特色小吃流传下去,越做越好。
 
  与豆腐结缘18年,坚持传统工艺做豆腐
 
  今年45岁的廖素平,是当地制作白沙豆腐的“老把式”,谈到与豆腐行业“结缘”,要从18年前说起。
 
  当时,27岁的廖素平辞去了在霉豆腐厂的工作,开始在自家尝试做起了白豆腐,“做豆腐是村上传统手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
 
  廖素平告诉记者,要做出细嫩爽口的白豆腐并不容易,“第一步是磨豆子,再将磨好的豆浆,舀到一块过滤网中,手动成八字摇晃,待豆渣成球状,豆浆便基本过滤出来了。”
 
  点卤是做豆腐至关重要的一环,豆腐做得好与坏,全靠这点卤的技巧,廖素平深谙其道,“点卤的原料是生石膏,生石膏买回来后,放灶膛里用火烧透烧熟,烧熟的石膏用清水搅拌均匀,再在烧开的豆浆里点卤。石膏放入量一定要精准,做出来的豆腐才会口感嫩滑。”
 
  等水豆腐成形后,然后就上箱压干,白豆腐制作就宣告大功告成。如果要做成油豆腐,就将切成小块的豆腐放进沸腾的油锅炸,炸至表面金黄捞出,待冷却即可直接食用。
 
  在廖素平看来,这种传统工艺做出来的豆腐味道更加鲜美。
 
  一年销售额突破60万元,打响白沙豆腐品牌
 
  一开始,廖素平一天只能做二十多斤,并且需要自己将做好的白豆腐运到城区售卖。所幸,一次偶然机会,她做好的白豆腐被一名开餐馆的老板看上了。
 
  “他品尝过后,觉得豆腐口感好,就承诺买下我今后做的所有豆腐。”销路有了保障,廖素平的豆腐产量越做越大,她的丈夫何金辉也回到家里帮忙生产运输,两人开起了“夫妻店”。
 
  当时市面上豆腐行业里品牌众多,良莠不齐。为了和其他豆腐区别开来,打响自家白沙豆腐的招牌,何金辉想到将“白沙何氏”的字印在豆腐上,“直到今天,自家豆腐上还是印有这四个字,在市面上也有了一定的名气。”谈到自家的品牌,廖素平颇有几分自豪。
 
  走入廖素平家的豆腐作坊,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只见热滚滚的油豆腐出锅后,放在架子上沥去油分,等过上十来分钟,就将置入冷柜保存,等着被销往全市的餐馆和市场。
 
  “上半年生意淡时,每天做四百斤豆腐,到了旺季,每天能做八九百斤。”廖素平的豆腐生意越做越大,销售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如今已趋于稳定,一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60多万元。
 
  新闻延伸
 
  筹建合作社做大豆腐产业
 
  白沙豆腐为什么能成为“浏阳一绝”?“我想来想去,第一是我们这儿的水质好,第二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做法,做出来的豆腐味道才会特别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廖素平说。
 
  在廖素平的记忆里,最早的时候白沙地区做豆腐的人家数不胜数,豆腐行业也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后来,面临机器生产豆腐的冲击,昔日的盛况逐渐衰落了下来。“机器制作的豆腐价格要便宜不少,对手工制作豆腐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村上最少时仅剩十家人坚持手工做豆腐。”廖素平说,期间她也尝试过使用机器生产,但是味道和品质都不理想。
 
  时至今日,白沙豆腐凭借其口感再次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对白沙豆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村上生产白豆腐和油豆腐的又增加了几户,都是家庭作坊的形式,加上做霉豆腐的企业,从业人员有300多人。为了不形成恶性竞争,大家还约定了一个批发价,让白沙豆腐品质有保障,也让这个产业能够生存下去。”
 
  “传统行业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市场。”廖素平介绍,当地政府计划将白沙村小作坊聚集在一起成立合作社,一起做大做强豆腐产业。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