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觉文、刘赵黔合著的《湖南花鼓戏研究与创作》出版
最近,“祝婶子”和其先生欧阳觉文合著的新作《湖南花鼓戏研究与创作》出版了!
《一家老小向前冲》中乐于助人的“祝婶子”,由文华奖及梅花奖得主、著名演员刘赵黔扮演,她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长沙花鼓戏省级非遗传承人。而她的先生欧阳觉文,是浏阳籍著名作曲家,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这是一本厚重而生动的学术专著,凝聚了这对剧坛伉俪几十年创作与研究的心血。这是一部翔实而丰富的历史记载,记载着几代花鼓戏人的过往与成绩;这是一段真实而鲜活的艺术旅程,承载着他们对事业的爱,对花鼓的情。”在《序言》中,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如是为欧阳觉文、刘赵黔夫妇点赞。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新书连线
湖南花鼓戏有多了不起,他们写书阐述
“湖南花鼓戏是国内著名剧种之一,除了它的演出剧目让观众欢愉外,还有哪些唱段闻名全国,用它的音调谱写出歌曲在全国或世界流行呢?”
“过细想想,我们湖南花鼓戏也出了不少好戏和好曲。花鼓戏《双送粮》就出了一首好曲调,名叫《浏阳河》,它红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这是一篇题为《湖南花鼓戏音调产生了著名的歌曲》的文章选段,选自于欧阳觉文、刘赵黔夫妇的新作《湖南花鼓戏研究与创作》。在文中,这对剧坛伉俪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阐述了湖南花鼓戏的了不起——通过它的音调产生的许多歌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
研究篇、创作篇、师友篇、评价篇,近70篇文章组成了厚厚的一本《湖南花鼓戏研究与创作》。对于新出版的著作,这对在剧坛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夫妇却表示,这是对花鼓戏最深情的爱。
“我们两人都是十四岁走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艺术大门的。一个搞表演,一个作曲(打鼓出身),两个人加起来都有一百多年从事花鼓戏的经历了。”1956年,欧阳觉文与刘赵黔先后进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工作,多年浸润于花鼓戏中,两人感悟体味颇多。加上两人非凡的艺术成就,不少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院校的研究生带着学术问题前往他们家交流探讨;他们也曾出过好几本关于花鼓戏的书,经常脱销;也曾在广播电台担任《天天有戏》的嘉宾主持,接到了好多热心戏迷的电话;而成立的湖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会,更是参加者众。
“这么多人关注、研究花鼓戏当然是可喜的,那么我们的心得体会是否可以为热爱花鼓戏的人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资料?”创作、演出、教学,参加各种与戏曲有关的社会活动,夫妻俩原本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却过得更加忙碌。可在忙碌的缝隙里,他们还是挤时间将自己关于花鼓戏的创作、演唱的实践体会以及同行戏友的点滴一一记录了下来。
声音
连出5本著作,表达对花鼓戏之爱
“其实关于湖南花鼓戏,我们一共出过5本书了,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我们是花鼓戏的乐天派,也对这门艺术的前景充满着信心。”38万字的《湖南花鼓戏研究与创作》整理完毕后,两位艺术家都十分谦逊地表示写书是门遗憾的艺术,其中难免会有遗漏与不足,“但是能将花鼓戏发扬光大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所以再辛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很好地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它。因此,我们尽自己所能,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经验甚至是剧坛好友介绍给大家,也算是为花鼓戏的研究与创作做一点贡献。”对于新书的出版,欧阳觉文、刘赵黔夫妇都很低调。目前,二人手头正在准备另一本关于戏剧的新书,希望能将自己毕生心血贡献给湖南花鼓戏。
人物简介
欧阳觉文
1942年生于浏阳普迹镇。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一级作曲,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至今为止,为花鼓戏作曲158出(含与人合作),为电影、电视作曲60首,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编著出版《花鼓戏常用曲调》《湖南花鼓戏名师指点》《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等书。获省级以上作曲奖30次。
刘赵黔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长沙花鼓戏省级非遗传承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现代戏剧突出贡献奖。从艺几十年来,在近百部传统戏、现代戏、戏曲电影中担任主角,尤其在唱腔方面成就突出。编著出版了《湖南花鼓戏名师指点》《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等书。
人物故事
“常青树”伉俪活跃剧坛半个世纪
聊及欧阳觉文与刘赵黔这两位艺术名家,行业内外几乎是无不夸赞——两人同时活跃剧坛半个多世纪,无论是从业经历还是艺术成绩,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常青树”。
1956年,欧阳觉文考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起初只是一名演奏员,专门负责司鼓。由于基本功扎实、节奏感强、情绪把控到位,因此一直都很受导演和演员的好评。1969年起,欧阳觉文开始作曲,勤奋好学加上不断刻苦钻研,渐渐地通过他之手创作的戏剧音乐焕发了新的色彩。在他所创作的158出(含与人合作)戏曲作品中,《桃花汛》《秋天花鼓》《老表轶事》皆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与文化部的“文华奖”,《将军谣》《乡长本姓赵》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走进阳光》则获得“全国文华音乐创作奖”。
“他积极地把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到坚守民族戏曲,振兴湖湘文化的恢弘旋律中来,把传统戏曲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华彩乐章之中……”对于欧阳觉文所取得的不菲艺术成绩,李谷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平凡的人世间,爱情最好的模样是一起对抗平庸,一起披荆斩棘,更是一起并肩前行。作为欧阳觉文的爱人,刘赵黔的艺术生涯同样令人瞩目:因其父在剧院工作,耳染目濡的她自幼就爱好花鼓戏。1960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拟组建花鼓戏少年班,刘赵黔顺利通过考试,师从“杨派唱腔”创始人杨福生。扎实的基本功加上与师长们同台的演出实践,让她在花鼓戏表演艺术上成为了一名“千手观音”。
50年间,刘赵黔先后在五十余个大小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成为省花鼓戏剧院舞台上“阵阵不离穆桂英”的挑梁演员,拿到了“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文华表演奖”、戏剧“表演梅花奖”等含金量十分高的奖项。
“活在戏曲的世界里,我们自得其乐,也其乐融融。”因为对花鼓戏的痴爱与成就,欧阳觉文与刘赵黔两人,一个被评为花鼓戏的国家级传承人,一个被评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为了肩负起保护传承的作用,两人一直都不曾停歇,与湖南花鼓戏的戏剧界同仁一起开始新一轮的艺术征程。回顾这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他们一直在路上且一直保持着朝前向上的姿态。
花鼓戏
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