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荣英的裁缝店开了20多年,深得附近村民的喜爱,很多邻里都喜欢没事去她店里坐坐。记者彭红霞
达浒镇书香村,村道纵横,阡陌相交。汤荣英的裁缝铺就在村部附近的中心地段。
店门口有一棵很大的树,街坊乡邻们没事都喜欢来这里落坐闲聊。伴随着他们谈话声的,还有汤荣英踩着那台老缝纫机的声响,哒哒哒,哒哒哒……多少年,既亲切又熟悉。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时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做件衣服几块钱
两代人用过的缝纫机传到她手里
汤荣英今年64岁,嫁到书香村已经40多年了,她手里的这台老式缝纫机伴随着她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我19岁的时候,嫁到夫家来,这台缝纫机就是我们结婚的礼物。”
“婆婆让我学缝纫,要小姑子教我。”汤荣英说,才学了3个月,小姑子就嫁人了,于是她也跟着“出师”。汤荣英说,当时她的婆婆曾告诉她,这台缝纫机比她出生年还早一年买回家,已经在夫家两代人手里“工作”了20年。时光穿梭而过,如今又过了40余年,这台缝纫机依然在为这个家庭服务。
老式缝纫机是一个极具年代感的东西,见证了一个甲子的时代变迁。汤荣英这台缝纫机是当年非常有名的“蜜蜂牌”,漆黑机身上印刷的金色字体“上海百货公司”和“东风缝纫机厂”如今还未褪色,转盘和踏脚用起来呼呼生风。年纪稍大的人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必备有“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台式收音机,可见缝纫机在家庭中的地位。
“那时候做一身衣服,也就几块钱。”汤荣英说,但很少有人能做得起新衣服。因为条件太苦,很多家庭都是缝缝补补,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又穿。
【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裁缝行业吃香
谁请师傅谁来帮着挑担子
一台缝纫机,跟着婆婆几十年,又跟着小姑子数年,再传到汤荣英手里。家族几代人将其当做宝贝一样,时常擦拭涂油,这台缝纫机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如今,它还可以拆卸组装,这一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有着特殊的意义。
“那时候我们都是挑着担子上门上户给别人做衣裳。”汤荣英说。婆婆将缝纫机给她时,配有踩线机、熨斗等,还配一个书柜一般的箱子。这些配件如今都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裁缝师傅都是将机头拆卸下来,加上熨斗放在木箱子里,一头挑着箱子另一头挑着踩线机、缝纫板等,走出家门穿梭在山乡,一声“缝衣服啰”,大家都知道是裁缝师傅过来了。
这一套行头重达50余斤,担着这样的担子走街串巷颇为不易。彼时交通也不方便,以小路和山路居多。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裁缝非常受人尊重,能掌握这门手艺就意味着可以养家糊口。汤荣英笑着说,当年有人请自己做衣裳时,很早就会来她家请她,还帮她把缝纫担子挑过去。
汤荣英人勤快又很好学,靠着一台缝纫机、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块划粉和一个熨斗,她穿针引线,做的衣服合身又漂亮,在当时,她是附近家喻户晓的裁缝师傅。
【时间:21世纪】
行业渐行渐远
最难放下的还是那份情怀
清风徐来,店门口绿叶沙沙作响。进入2000年后,时代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年一个样,买布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直接购买新衣服的人越来越多,乡村里的裁缝行业也日渐衰落。但汤荣英依旧还保留着这台老式缝纫机,也保留着这份营生。
“我这店铺是1995年建起的,2017年村上打造美丽乡村时,我把里面又装修了一下。”汤荣英一边利落地剪着衣服踩着线,同时抬头看了一下裁缝铺,铺子还是老式格局,但刷白了墙壁后雪白亮堂。打造这个裁缝铺时,她原本有想法扩大经营,可当时孩子想学开车,她便按下了这个想法。
汤荣英是附近六七个村子资历最深的老裁缝师傅,她自言对缝纫太有感情,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针线。她的铺子不关门,乡邻们也都非常认可,因为买了新衣裳要踩踩裤脚边、孩子书包坏了要装个拉链什么,都需要她。70岁老街坊李凡香说,侄媳妇(汤荣英)勤劳善良,乡邻们没事就喜欢来这里坐坐,这个裁缝铺是当地少不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