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高考”是什么样?

2019-06-05 10:19:10 编辑:戴鹏
字号:
 
  这位浏阳籍教授做了20年的课题研究
 
  唐代进士科考官可以在考试前基本确定录取名单吗?到处求推荐的“诗圣”杜甫为何最终没能考上进士?秀才、举人、进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位?外国人能参加中国的科举吗?科举与高考有什么不一样?……
 
  “科举废除已经一百多年了,但是在其130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原则,确实超越了帝制时代,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又到一年高考季,万千学子亦到了一试锋芒之时。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有一位浏阳籍的教授20年来致力研究历史上的“高考”——科举。他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挖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白居易考前遇“伯乐”,杜甫考不上进士的原因……严谨的考证,有趣的细节,勾勒出千年科举的历史长卷。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遇见”科举,他已做了20年的专题研究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是黄梅戏《女驸马》中的一段唱词,女主角女扮男装进京赶考,并一举高中状元。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对“科举”的了解多来自于戏曲或文学作品。而对于李兵而言,“科举”二字不仅仅是停留在文艺作品和书本中的一个名词,而是一门与他结缘长达20年的学科。
 
  “最近正在出版的一本新书以及慕课网(在线学习平台)上的讲授内容都与科举有关。”聊及这个话题,李兵笑言,自己与“科举”结下的是不解之缘:20年前,在浏阳十四中教书的李兵浸润在围山书院一脉相承的气韵之中。很快,他便考上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他考上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其导师的研究方向正是古代的科举文化。
 
  博士毕业后,李兵回到了岳麓书院任教。“在古代,书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二者的相辅相成让李兵对科举文化这个课题十分感兴趣。2008年,湖南一家电视台开设了文史类讲坛,李兵应邀录制了《科举古今谈》18讲,首次让湖南观众“遇见”了他所讲述的科举。2012年,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找到了李兵,邀请他讲述《科场大案》。选题策划、撰写讲稿、节目录制,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李兵一共在该栏目录制了50余集的节目,受到全国各地大批观众好评。与此同时,李兵还录制了视频课程《科举与中国文化》,并在“慕课网”和“学堂在线”同时上线,目前已有数万听众聆听了这一课程。
 
  对科举的深入研究,让李兵在业内颇有名气。2013年,南京市决定在原江南贡院的遗址上建设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方邀请李兵承担陈列大纲的撰写和内容设计工作。三年的时间里,李兵将陈列大纲前后做了14遍,并写下了140万字的展陈内容。博物馆开馆后,游客无不惊叹于古代科举制度的缜密、古代士子应试的艰辛,博物馆开馆一段时间后,展厅留言簿上写满了各种各样关于科举的问题。“拿到这些问题后,我精选了一百多个问题进行了回复。后来为了让更多人对科举有更全面的了解,干脆就将它们结集出版了。”
 
  李兵说,自己这些年来共出版了十余本关于科举的专著。这样的“遇见”,自己亦感到了一份幸运:“越了解越客观,科举在我心中已经是一个有质感有温度的课题。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它。”
 
  为科举“正名”,他希望更多人真正了解科举
 
  与其他被废止的历史制度不同,大家对一些科举人物信手拈来,还能侃几个科举人物的故事。可对于科举的评价,往往只是简单的一句“科举败坏了天下英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云云。
 
  “曾国藩出生于湘乡,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是如果曾国藩未能中进士入翰林院,他是否能从湘乡走出洞庭湖都很难说……”聊及自己研究了多年的课题,李兵感叹大众对于科举认识的片面性。“科举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李兵迅速地给出了答案:“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的意思,科举就是设立科目考试来选拔人才。千百年来,科举倡导的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原则,超越了帝制时代,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国,人们都有不懈追求公平竞争实现精英治国的模式。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的科举为什么能吸引东亚、东南亚、西亚各国的知识分子前来应试,而日本、朝鲜、越南甚至法英美等西方国家会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即使放到现代,科举考试也不是一无是处。公开、公平、公正,这些科举考试的合理价值仍然有可取之处。”对于科举制度,李兵表示,希望能有更多人“遇见”真实的科举,并了解它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对于今天的高考,我也希望学子们能够认真对待,毕竟它也是你通往广阔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
 
  延伸阅读
 
  白居易凭一首诗得到文坛大佬推荐
 
  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获得了到长安参加考试的资格,到达长安之后,他向诗坛前辈顾况“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考进士科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当时的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
 
  拜见顾况之后,白居易将信和“行卷”一起呈送顾况。然而让白居易没有想到的是,当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后用嘲笑的口吻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就是,现在长安的物价水平这么高,要勉强住下来都非常不容易,你还想白白地居住下来,谈何容易啊!
 
  但是当他打开“行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之后,他不由拍案叫好,并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这是说,在他看来,白居易能写出这么出色的诗句,有这样的文学才华,实现金榜题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后来,在进士科考试中,白居易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以第四名的成绩金榜题名,考中进士。
 
  人物简介
 
  李兵,浏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举史与书院史研究。中国书院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出版有《中国科举史》《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千年科举》《科举图录》《血榜——中国科举舞弊案》等11部专著。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