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萤火虫
大光洞发现片萤火虫,探访者有如走进“童话世界”
大光洞发现片萤火虫,探访者有如走进“童话世界”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7月20日晚上,8岁的孩子“小鱼儿”在沿溪镇大光洞看到了“满天星”一般的萤火虫后,一整天都在哼着这首歌。
日前,沿溪镇大光洞出现了大量萤火虫,正值暑假,家长们纷纷带孩子前去观赏,“小鱼儿”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么,大光洞为何会突然出现大量萤火虫?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又勾起了探访者怎样的回忆?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彭红霞
大片萤火虫,在大光洞翩翩起舞
在“70后”“80后”的记忆里,一家人吃过晚饭后,搬张竹椅坐在院子里乘凉时,就能看见萤火虫从草丛里飞出来。然而,“90后”“00后”和“10后”们,却很少见到萤火虫。“就连我们自己也太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小鱼儿”的母亲、37岁的黄喜勇说。
市民彭女士也表示,她小时候住在乡下,在她的记忆里,一到晚上,到处是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如今再带孩子下乡,只能偶尔在路边看到一两只。自己童年时见过的萤火虫漫天飞舞的场景,孩子们根本无缘一看。
这个暑假,许多家长都想让孩子亲近自然。不少家长到处询问:浏阳哪里能看到萤火虫?有家长表示,自家的孩子长到这么大,还没见过萤火虫。自己小时候随处可见的萤火虫,孩子还能看到吗?
就在黄喜勇和彭女士四处探寻时,沿溪镇大光洞书院传来消息:书院后一片未开发的森林里,出现了大片萤火虫。
“太难得了!”黄喜勇说,她立即前往大光洞核实,果然见到了漫天萤火虫飞舞的场景。随后,她在“亲近自然”微信群中发起“带孩子探寻萤火虫”的活动,很快就有20多个家庭报名。7月20日晚上,孩子们在大光洞书院集合,这些孩子最小才2岁,最大也才10岁。书院的义务宣讲员张立雄向孩子们讲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他说,只有大家都来爱护萤火虫赖以生存的家园,让它们顺利繁衍,以后才能经常见到它们。
“我们白天让孩子去附近观察,晚上则带他们前往萤火虫聚集地。”黄喜勇说,为了不打扰萤火虫,当天晚上大家在接近萤火虫聚集地前就提前关闭了手电筒、手机灯,牵着手在黑夜中摸索前行。
6岁的女孩小窝说,她在黑暗中感觉很害怕,但当她看到萤火虫一闪一闪出现在眼前时,她觉得:“太神奇了!”
孩子们都被萤火虫漫天飞舞的美景惊呆了。参与活动的小男孩牛牛说,看着这些萤火虫,他感觉“走进了童话世界”。
保护萤火虫,在探访者心中成为“规则”
大光洞位于沿溪镇,距沿溪集镇约有半小时车程,这里青山绵延不绝。
“大光洞的美,贵在自然原生态。”张立雄说,灵动的山水间,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正在慢慢恢复。正因为如此,如今才会出现大量萤火虫聚集的场景。
正是这种“维护良好生态”理念的传播,让此次探访的家长和孩子格外注意保护萤火虫。
据黄喜勇介绍,萤火虫聚集地处于大光洞一处原始森林中,山路并不难走。最重要的是沿途要不断提醒自己,要爱护每一寸土地和山林,因为脚下可能就有萤火虫在栖息。
“萤火虫怕光。”彭女士说,孩子们前往参观萤火虫时,张立雄一定会跟大家做讲解、定规则,要求大家有秩序参观:可以近距离参观萤火虫,但是不能捕捉、带走。
除了家长和孩子们,热爱户外的摄影师也非常期盼能近距离参观萤火虫,拍下它们翩翩飞舞的身姿。如果是摄影师结伴前往,如何在保护好它们的前提下拍摄好照片呢?
“暗夜中拍摄需要补光,但是请尽量用柔和的光影。”浏阳市摄影家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车灯、路灯、闪光灯等人工光源都会打乱雄性萤火虫靠尾部闪光吸引雌性的习性,扰乱它们的正常作息。摄影爱好者若要去参观拍摄,请遵循以下规则:不吵闹喧哗,不为了拍照而抓捕萤火虫,不拿手电筒直接照射(辅助对焦时可用有色玻璃纸包住手电筒)。另外,拍摄萤火虫可准备三脚架、快门线、广角或中长焦镜头等。相信在爱护自然的前提下,一定更能体会拍下这些小精灵的难得。
专家解读
萤火虫大片出现说明生态系统很健康
萤火虫在浏阳各乡镇均有分布,每年6月至8月期间会出现。它们对生存环境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合适的湿度、温度、未经污染的绿色环境。虽然这几年大面积出现的情况并不多,但随着浏阳环境越来越好,大围山、张坊等地都曾出现过漫天飞舞着萤火虫的场景。
浏阳日报:萤火虫是国家保护动物吗?陈华(浏阳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科工作人员):萤火虫不是国家保护动物,但它是生态系统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反映出周围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生物指标。每一个自然环境的动植物,都是需要我们要保护的对象。
浏阳日报:网上有人购买活体萤火虫用以放生,对于这种行为,你怎么看?
陈华: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因为有人买,才有人大量捕捉。这种行为对于萤火虫的种群打击很大,建议大家不要购买,更不要去野外捕捉它们。萤火虫的生命周期并不长,而且它们对繁衍环境要求很高,直接抓来或者买来萤火虫放飞,萤火虫们到了不符合它们生存的地方,很快就会死去。
浏阳日报:萤火虫的消失,和我们的环境变差有关系吗?陈华:萤火虫消失有很多的原因。比如生物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如果昆虫和鸟类的种群结构不成比例,那么作为萤火虫“天敌”的鸟类,很快就能让萤火虫消失;人类对萤火虫的干扰也能导致萤火虫迅速死亡。比如光污染、声音污染、水源污染、药物污染等。
浏阳日报:大光洞出现了大量萤火虫,说明环境变好了吗?陈华:大光洞出现大量萤火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有大量萤火虫的地方,说明这里的生物生态系统非常健康。萤火虫对环境的湿度、温度要求非常高,浏阳目前虽然各个乡镇都有萤火虫的分布,但暂时大量出现的还不多。
浏阳日报: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萤火虫呢?陈华:不要捕捉!不要饲养!只要不去干扰它们,不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它们就能顺利繁衍。维护生态多样化是我们的责任,请尊重每一个生命!
讲述
记忆里的萤火虫灯比煤油灯还要亮
讲述人:张春来,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
我出生在原牛石公社早禾大队新仓组(如今荷花街道嗣同村毛栗岭组)。我小时候家里很苦,自家和附近的邻居家住的房子主要是茅草屋或者黄泥屋。没有电灯,只能用安装了白色布条的煤油灯。煤油很珍贵,要凭票购买,一家人一个月只能用4两煤油。夏日有光亮的夜晚,大人们都会坐在地坪里,就着月色或者萤火虫闲聊,尽量省着用煤油灯。
在那个时候,到处都是萤火虫。它们在禾叶上、草丛里,徒手就可以抓。我最喜欢将它们收集起来装到玻璃瓶里,再挂在蚊帐里。一闪一闪地,比煤油灯要亮。
一说起萤火虫,我就会想起我去世了很久的奶奶。那时候,她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踮着脚帮我把萤火虫挂在蚊帐里,再拿着蒲扇给我扇风。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好像那些年,夏天都没怎么热过。
后来,奶奶过世了,萤火虫好像也慢慢开始变少了。如今,回到乡下,也见不到多少萤火虫了。不止萤火虫,小时候的乡村里,还有泥鳅、田螺、小鱼小虾。屋前屋后的沟渠里一网子下去,小鱼小虾窸窸窣窣响,乱蹦乱跳。水库里还能看到水獭,经常有人吓小孩子说是那是“水鬼”,如今,这些都很少见了。
长大后我才知道萤火虫不是害虫
讲述人:周波,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
我小时候是在乡下叔叔家长大的,叔叔家在永和镇一个叫白沙冲的山冲里。小时候,萤火虫很多,我总是跟着大点的孩子拿蒲扇去拍。一扇子下去,萤火虫就会粘在蒲扇上,很轻松就可以把萤火虫取下来装在瓶子里。后来,大人们告诉我萤火虫吃菜叶,是害虫,我就没兴趣去抓了。
到了上学的年纪,我回了浏阳城区读书。出去玩的时间少了,萤火虫也慢慢见得少了。再往后,萤火虫就不知不觉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等到我的女儿出生了,懂事了,想带她去看看萤火虫,才发现这些小精灵已无处可寻。
两年前,我家(城区北正北路)屋旁的菜地里,夏天晚上偶尔能看到三五只萤火虫。再也看不到儿时那种萤火虫漫天飞舞的景象了。
我们儿时的东西,很多都已经消失了。吃的、看的、玩的,大多已经不见踪影。这可能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每每回忆起我们的童年,或者跟孩子们讲起我的童年时,我总是骄傲并快乐着。对于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说,乡间的一花一草、一瓜一果都是有灵魂的。
我想带女儿去乡下看看萤火虫,不是三五只零星的那种,而是漫天飞舞着无数萤火虫的那种场景。我想告诉孩子:老爸小时候就住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长大。我也是长大后才知道,萤火虫并不是害虫,它们以蜗牛等动物为食,并不“吃菜叶”。同时,萤火虫还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若能再见萤火虫,我想,我们应该会更懂得珍惜。
声音
追逐萤火虫,是记忆里最快乐的事
昨日,记者在多个青少年群随机调查,发现出生于1990年以前的人还能讲讲自己回忆里的萤火虫,而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人几乎都没见过萤火虫。
市民徐建兵:我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浏阳西乡的一个小山村,三四岁时,常在夏夜里看到禾田边上丝瓜棚下有许多荧火虫如星光一般一闪一闪的。夏夜,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追逐荧火虫,也是记忆里最快乐的事情。
市民“辉辉妈妈”:“90后”大多没有见过萤火虫,更别说“00后”了。我问孩子,你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吗?她说知道知道!是赵丽颖的粉丝!对于这个回答,我百感交集:可能这才是真正的代沟吧,父辈的童年,大概只能是他们的回忆了。
网友“石红煎饺”:我的孩子虽然是“90后”,但是他还是看到过农村里的萤火虫。他小时候对这个还很痴迷,翻阅了很多书籍去了解萤火虫这个物种,还跟我说:“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当小昆虫研究专家。”虽然如今他已经不记得小时候的志向了,但是我记得,感谢萤火虫给了他一个美好的童年。
市民廖吉祥:这两年,萤火虫好像越来越多了。说实话,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我心里真的很欣慰。小小的萤火虫,见证着我们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