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这片土地有缘。”西藏,对于普通人而言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然而,对于伍国强而言,这片土地不仅仅象征着诗与远方,更有一份别样的情怀在其中。
1997年,19岁的伍国强穿上军装成为驻藏部队中一员,在高原上度过了整整14个年头。2014年4月9日,伍国强又作为浏阳唯一一名参加湖南省第二批短期援藏的专业人才,入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农业农牧局。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从驻守到援建,肩上的任务却不一样了。
提供疫病防控技术,设立检疫监督点,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试种秋葵,手把手教农牧民养蜂……一如种庄稼,每一件工作都是从开荒开始,靠着时间一点点促使它开花结果。没有任何犹疑,第一次援藏结束后,伍国强又开启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援藏。2386.11平方公里的土地,100余个自然村落,他仅用了两次援藏的时间就跑了个遍。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西藏报道
追梦
“累到快要晕倒在牛羊圈的地步”
每一张白纸,都有画上最美图画的可能。
从第一次报名援藏开始,伍国强便相信,越是空白越是蕴藏着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2014年4月,第一次援藏的伍国强走出了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作为农牧技术人员,他敏锐地发现这个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机场,却缺少输入性疫病检疫监督这一关。
“西藏的农牧业是支柱产业,疫病防控工作这块没做好牧民心里永远都不会踏实。”安顿下来后,伍国强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设立了检疫监督点。
第一道防线建立起来后,随后的工作也就跟着开展起来了:首次在山南地区推广牛尾采血法等先进的兽防技术;组织当地兽医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撰写《关于贡嘎县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的建议》《贡嘎县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短短的时间内,因为伍国强的到来,贡嘎县农牧业工作就有了很大的进展。
“伍老师是毛主席家乡来的亲人。”对于伍国强所做的种种,藏族同胞们用了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而关于这位亲人,贡嘎县农牧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扎西还讲述了一些故事。
2014年7月的一天,天都没亮,伍国强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朗达村死了不少牛,让他赶紧去看看。辗转到达村里,得知牛都放牧在很远的山上,伍国强便跟着大家爬山。快到半山腰的时候,伍国强开始流鼻血,缺氧更严重。
伍国强最终坚持到了牧场,顾不上休息便一头扎在牛群中,确诊病情后并给予了治疗。处理完后,朗达村党支部书记格桑晋巴重重地给了伍国强一个拥抱。
2015年10月初,在第二次援藏即将结束准备返程时,贡嘎县却突然爆发疫情。放下已收拾好的行李,伍国强毅然转身投入疫情最严重的岗琼村。连续几天,他都马不停蹄地奔走在老百姓的牛羊圈中,为牲畜们做疫情检查。
“最后累到了快要晕倒在牛羊圈的地步!”看着这位不顾一切返身回来帮忙的援藏技术干部,牧民们纷纷积极配合。最终,疫情得到了有效化解。
2018年,伍国强开始第三次援藏。7月20日,伍国强正在吉雄镇扎庆社区下乡,突然接到了老家邻居的电话,说他父亲不慎落水了,让他赶紧回家。心里已有不详征兆的伍国强,马上发疯似地将所有亲人的电话都打了一遍,可是没有一个人接他的电话。
十多分钟后,亲属打来电话告诉他,父亲已经去世。在他的心里,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太残忍了。“我爸最喜欢在电话里询问我援藏工作的一些事情。每每听到农牧民因养蜂增收的事情,他都特别高兴,总是嘱托我不要挂念家里,安心工作。”
忍着巨大的悲痛,伍国强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家。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个星期后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伍国强又匆匆忙忙地赶回了西藏,投入到援藏工作之中。
“老师,您又来了呀?”2018年8月,伍国强又一次来到朗达村。刚到村外,老远就看到一个人朝他打招呼。伍国强很是惊讶,居然是格桑晋巴!4年过去了,他竟然还记得自己。
“交谈中有种要掉泪的感觉。原来我的援藏工作这么有价值,微不足道的帮助都能被人记在心里这么久。”不善言辞的伍国强,决定以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帮助这些亲如兄弟的藏族同胞。
得知位于县城东部的杰德秀镇果吉村地域偏远,孩子们的书包都比较破旧,伍国强联系爱心人士购买了一批学习用品寄到当地;得知果吉村六组村民次仁罹患骨癌,伍国强向各方求助,募集数千元爱心款送到次仁的家中……
“伍老师,请喝一碗酥油茶再走吧!”
“伍老师,请吃一块自制的奶酪干吧!”
付出就会有回报。这回报很朴实,是伍国强下乡时藏族同胞的诚挚邀请,请他去家里歇歇脚再走。无法婉拒的时候,那酥油茶里的芬芳与奶酪干里的甜蜜,伍国强却品出了那份不一样的美好。
圆梦
“以后高原上能吃到的绿色食品会越来越多”
时光浓如蜜,将梦想凝练。“洋辣椒,学名叫黄秋葵又名秋葵。原产非洲,洋辣椒传入中国的年代大约是在清朝末年,种子由清朝末年官派留学日本的湖南浏阳籍学生徐继骐从日本带回来……”2014年,贡嘎县委组织部原部长索朗平措在浏阳吃到一道口感清爽、营养丰富的的蔬菜。饭桌上,曾经驻藏服役多年的伍国强热情地向索朗平措介绍了洋辣椒的种种优点。
“这个东西好,要是在西藏也能经常吃到就好。”索朗平措没有想到的是,他随口一句话却被伍国强认真记在了心里。2015年,伍国强第二次入藏进驻贡嘎县。除了带去自己一身过硬的本领及技术外,他还带去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小包洋辣椒种子。
让人惊喜的是,伍国强带去试种的洋辣椒种子在基地很快就发了芽。几个月后,高海拔的西藏第一次种出了洋辣椒的消息着实让农业农牧局的工作人员们欣喜了很久。
受此启发,伍国强特意在离县城不远的吉雄镇扎庆社区辟出了一块试验田,种植他带来的各种农作物。洋辣椒、黑皮花生、西红柿、水果黄瓜……一颗颗种子种下去,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成功了就记录下经验,失败了就不断找原因。
“目前,洋辣椒的最高种植海拔是4100米,这正是伍老师带来的种子与技术。”在桑日县,同是援藏技术人员的古湘很庆幸自己认识了伍国强,“正因为他的不断试验,以后高原上能吃到的绿色食品也会越来越多!”
第二次援藏期间,伍国强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漫山遍野的狼牙刺花让他心中有了谱。这种浑身长满小刺的灌木不畏贫瘠,不畏干旱,却是不可多得的天生蜜源植物。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些蜜源真正做到了天然无污染。
然而,因为技术的缺乏,养蜂产业却没有在山南形成规模化发展。藏区老百姓甚至误认为蜜蜂的采花授粉是破坏农作物,很是抵触。
宣讲养蜂的好处,递交建议书,举办养蜂技能培训班,组织撰写藏汉双语的《西藏高原养蜂技术概论》……伍国强的努力有了成效。
“技术培训和养蜂的书籍,它们都是带不走的老师!”来自贡嘎县岗堆镇托嘎村的白吉深有感触。通过伍国强手把手的培训,她不仅成为了全县的第一名女性养蜂人,也建成了岗堆镇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蜂场。养蜂场建成的不到半个月时间,白吉就赚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笔养蜂收入。
在扎囊县扎其乡,巴珠靠着养蜂成为了致富带头人;在贡嘎县杰德秀镇和吉雄镇,达瓦扎杰与刘学彬都建成了当地的养蜂示范基地,年收入分别增加了15万元和30万元;而对于无法继续养猪的吉雄镇居民曾远明而言,第一批10箱蜜蜂为他以后的生计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聊到高兴处,腼腆的伍国强随着藏族同胞们跳起了锅庄舞,赢得了阵阵喝彩。
援藏亦是圆梦。援藏者,一如这片土地上的狼牙刺花,纵使艰难,依然热烈开放。
圆梦者,更如那不知辛劳酿蜜的蜜蜂,百般艰辛,不忘初心。
家书
故乡与家是最温暖的所在
“欣崽,在老爸来西藏之前,你刚刚参加了毕业前的第一次会考,公布成绩的时候,老爸已经在远离你3860公里的西藏贡嘎了。其实老爸内心是非常不舍的,因为这个关键时刻,陪伴对于你很重要,对于家也很重要。
你的童年,老爸陪伴的时间少,现在马上要考试了,我又到西藏工作,老爸对不起你,也对不起你妈妈,把所有的压力都留给了她。但是没法,第一爸爸是个共产党员,组织上有需要;第二爸爸是一家之长,必须努力……”
这是贡嘎县城一个普通的黄昏。2019年5月14日,也是伍国强第四次援藏的第六天。纸墨之间,关于女儿,关于家,关于千里之外的故乡,倒映在援藏的时光河流里,格外清晰动人。
“也许是年龄大了的问题,这次刚到西藏就感冒了,而且比较严重,鼻孔里都是血丝。在高原上感冒了是件非常难受的事情,鼻塞、头痛、晚上怎么都睡不好,喉咙也发炎了,连吃饭吞咽都很疼……”在给女儿的信中,伍国强表示自己也如常人一样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一样会生病难受。
“藏区的时光让人终身难忘,尤其是援藏工作,每一点改变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是意义非凡。”
家长里短的絮叨里,伍国强亦不知道女儿是否能真正能理解父亲的“舍得离开”。在这“舍”和“不舍”之间,一次次往返于西藏与浏阳之间,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梦和远方。
薄薄的信纸上,西藏的蓝天白云是他永远看不够的风景。1997-2010年的10余年时间,驻藏服役,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深爱,山南水北走遍,最亲切的地方依旧是西藏。
薄薄的信纸上,每次援藏180天的时光无比珍贵,他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舍不得浪费一天。时光悄然流逝,他从家乡带来的种子与技术让脚下这片土地悄悄发生着改变。
薄薄的信纸上,这里有他亲如手足的藏族同胞。这份情谊,化成了酥油茶的芬芳,也化成了奶酪干的甜蜜,点缀着他援藏的每一天。
薄薄的信纸上,故乡与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所在。字里行间,他饱含思念,却也带着不轻易示人的疼痛与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