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诗、小人书现代剧……文艺界里,浏阳菊花石“盛放”

2019-12-19 10:08:32 编辑:戴鹏
字号:
 
  沉睡地层中积淀了亿万年,一朝被人发现,借助能工巧匠之手,它的风采便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为之惊叹,赞为稀世珍品。这便是享誉全球的浏阳特产——菊花石。
 
  “其实关于浏阳的菊花石,有很多关于它的故事。著名作家写过,画家画过,名家也演过,光是‘菊花石’三个字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类型就有好几种。”近日,家住集里街道的市民柳树伟就展示了他所收藏的系列旧书籍。
 
  长诗、小人书、现代剧照本、花鼓戏脚本……尽管这些旧书的体裁不一样,但都取名为《菊花石》,且皆取材于浏阳的菊花石。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69年前著名作家李季为浏阳菊花石作诗
 
  “学刻石菊心要专,夏不知热冬忘寒。刻菊就是刻自己,工匠身影花上现……”一本淡绿封面的小册子,简洁的封面上绘就了几朵小菊花,显得格外清新。这本名为《菊花石》的小册子便是著名诗人、作家李季的长诗单行本,为1978年的重印版。
 
  “在当时,它就像一个引子。1953年,小人书画家黄一德与沈悌如、宋志平合作了小人书《菊花石》;1958年余定华编剧、周少楼导演了现代剧《菊花石》;1959年7月,电影版的《菊花石》上映了……这些都是根据李季的同名诗进行再创作的。”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旧书摊开来,柳树伟表示文艺家们这样密集地宣传菊花石确实很难得。
 
  “我在他们落满厚厚尘土的刻石案桌上,在长满青苔的草棚角落里,找到了几件他们仅有的菊花石成品,小心翼翼地拭去尘土污泥,我马上被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惊呆了。当我再看到一块块尚未经过加工的原石毛坯,两相对照,我不禁对这些艺术家们,从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强烈的崇敬感情……”
 
  在李季的《菊花石》重印版后记中,他洋洋洒洒写下数千字,回忆了创作过程:1950年,还在武汉《长江文艺》当编辑的李季为创作一本儿童文学作品来到湖南采风。在他即将结束行程之时,被人邀请到了革命老区浏阳看看。在这里,李季开始了他一次令人难忘的不同寻常的旅行。
 
  除了革命老区的历史外,接待者还给李季介绍了浏阳闻名全国的特产鞭炮、夏布、菊花石雕等。对于鞭炮、夏布,李季早有耳闻,却是第一次听说菊花石雕这种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出于好奇,他一连拜访了五六位雕刻菊花石的老工匠,并被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给惊住了。这让他激动不已,决心要写一首关于菊花石工匠命运的诗歌,名字就叫《菊花石》。
 
  后来,长诗作于1950年冬至1951年3月,发表于1953年8月7日的《人民文学》。其单行本于1957年6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78年10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重版。
 
  据李季的夫人李小为发表的一篇《忆李季写作〈菊花石〉》文记载,李季在盘歌这种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传统诗词和新诗的元素来创作这部长诗。这部长诗完成后,不仅中国作协为之召开了专门的研讨会,《人民文学》刊出后还发行了单行本并重版。
 
  为演现代剧《菊花石》请人雕刻一盆木头菊花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芙蓉河畔有一林家湾村,村里的翻身农民为了向共产党表达感谢的心意,就委托擅长雕刻菊花石的刘老工匠刻一盆菊花,作为向党的献礼。不想,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外逃的反动地主杨振武又回到了林家湾村,进行翻把倒算,并要破坏老工匠刻的菊花石……”1958年6月,由余定华编剧、周少楼导演,根据李季的长诗《菊花石》改编的同名现代剧在大众京剧院首演,此剧为旅大京剧团首次演出的自编京剧现代戏。1960年6月,参加辽宁省现代戏剧汇演。
 
  翻开《大连市志·文化志》,第57页的位置赫然记载着这次演出的盛况。打开电脑,柳树伟还找出了一张旅大京剧团创作演出《菊花石》的剧照,剧中演员手中那盆木雕菊花格外引人注目,“这背后,还有一个特殊的故事。”
 
  几年前,喜爱文史的柳树伟无意淘到了李季的作品《菊花石》,开始有意识搜集与浏阳菊花石相关的文化物证。很快,他便找到了同名的小人书、现代剧剧照、电影剧照本、花鼓戏脚本等,这些文学作品的创作多标明了一句话“根据李季的长诗《菊花石》改编”。
 
  时间的长河中,这些物件静默如初。还有没有与之相关的人可以聊一聊这个话题呢?2014年,通过辗转打听,柳树伟联系到了当时92岁高龄的编剧余定华。电话中,老人告诉他,当年演出,剧组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浏阳的菊花石,也不知道它究竟长什么样。可这个道具,又是不可或缺的。最后,剧组找来了当地最好的匠人,根据《菊花石》原作的描述,用木头雕刻了一盆菊花作为替代品。
 
  “那个剧照和《大连市志·文化志》的资料就是余老的儿子发给我的。”对着眼前的这些旧书籍,柳树伟很感慨,“作家李季,小人书画家黄一德与沈悌如、宋志平,编剧余定华及导演周少楼等在当时的文化界都是响当当的名字,他们能够花心血与精力以浏阳的菊花石为题材进行创作,真是很难得!”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东河河道总督许振祎采进浏阳菊花石砚九方,曾命刘人熙作铭,这些铭文还记录在《刘人熙集》;唐才常送给梁启超的菊花石砚台,谭嗣同写下铭文,后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写到:“出入梦魂者,惟一菊花砚”;1922年,革命家马林、罗章龙、高君宇等工作的办公室有一方菊花石砚台,后由罗章龙转赠给马林女儿,现收藏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因为老家在古港,柳树伟对菊花石产业的发展格外关注。为此,他建议说:“菊花石产业可以深度挖掘它背后的故事,讲好故事来吸引人、打动人。”
 
  声音
 
  热衷收藏十余年期待来场“纸上浏阳”展
 
  成箱的连环画,厚厚的旧报纸,各种旧文书、证明,老照片……这些年,爱好文史的柳树伟在工作之余只有一个爱好:攒老东西。在别人看来,这些玩意儿破破旧旧,在他则全当成了宝贝。
 
  “别看它们种类繁多,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与浏阳有关。”对着自己的这些宝贝,柳树伟表示自己喜欢收藏不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是一种熏陶。时常翻阅这些老物件,经常会有时光倒流的感觉。而收藏的过程,并不是那么轻松容易,除了耗费时间与精力外,更需要学习大量的文史知识。“有时,为了考证一个细节,就需要翻阅数十本资料去印证它。”柳树伟说。
 
  “很欢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浏阳本土的历史文化。”对于自己的这个兴趣爱好,柳树伟笑着说,希望未来能办一个满是浏阳元素的展览,希望更多人通过“纸上浏阳”来了解浏阳、爱上浏阳。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