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1月16日,吕希田写下一封家书寄往山东。记者彭红霞
转眼间就是几十年,最近姐姐及家人都好吗……
给老姐姐拜个年,也跟姐姐汇报一下我的生活……
“尊敬的二姐,您好!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就是几十年,最近姐姐及家人都好吗?又近年关,甚是想念,特写此信,给老姐姐拜个年,也跟姐姐汇报一下我的生活……”写完这封家书,装入信封,端端正正贴上邮票。1月16日上午,66岁的吕希田将信揣进口袋,往邮局走去。
写这样一封家书,并非吕希田一时心血来潮——通过书信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是他坚持多年的习惯,“又正好前两天看到浏阳市文明办发布的‘浏’有温情家书传活动的倡议,便决定用文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给家人送上新春祝福。”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崔磊
每月写一封家书,曾坚持4年
吕希田的老家在山东,有6个兄弟姐妹,二姐吕兰廷和他的年龄相隔最近。相差两岁的姐弟俩从小便在一个班上学,因此两人感情更加深厚。
然而,吕兰廷在读完小学后开始学医,吕希田在高中毕业后,于1974年来到湖南怀化当兵。自此,吕希田便一直与家人天各一方。1978年,吕希田又跟随生产建设兵团到了黑龙江,在东北大地工作生活直到退休。
“那时通讯方式少,想联系下家人都不是件简单事。”当兵期间,吕希田跟家里唯一的联系方式便是书信,纸短情长,字里行间蕴含着无限的牵挂和思念。
每次除了给父母写信,吕希田还会另外给二姐写一封信。吕希田说,给父母的信主要是说一说军营的生活,给姐姐的信会更像对朋友的倾诉。
每月给家中寄去一封信,这个习惯吕希田坚持了4年。“父亲一直将厚厚的几摞信笺都保存在老家,由于盖新房,后来这些信件也都丢失了。”谈及此,吕希田感到十分遗憾。
虽然时间已过去很久,但其中一封信的内容,吕希田至今还记得一部分。“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请家人为我自豪。”1977年,吕希田饱含着无限激情和骄傲给二姐写了一封信。后来,二姐回信来说:“我兄弟干得好,望以后更加努力。”
给二姐的家书里,他说自己“不能给父亲丢人”
随着电话以及微信视频等通讯方式的普及,吕希田与家人的联系更多了,信也就渐渐写得少了。然而,在吕希田看来,这也少了几分原来的味道,“很多话在电话中不好说出来,很多情感也表达不出来,只有静静地坐在那握住笔,内心的那份浓烈感情才能渗透到字里行间中。”
特别是2014年退休以后,吕希田本想回到山东与兄弟姐妹们团聚。然而他的女儿已在浏阳安家,为了帮忙照顾小孩,他与妻子又随女儿在集里街道集里桥社区定居了。
“父母、大姐、二弟都已去世,自己年龄也大了,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就更热切。”回忆曾经的时光,吕希田的眼里沁出了泪水。吕希田说,看到倡议书后他决定立即写一封家书寄到山东,“提笔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总觉得心中有着无数想倾诉的话,却又不知该从哪说起。”
最终,吕希田在给二姐的家书里,详细说了自己在浏阳的生活,以及他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故事,在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咱们的父亲是一名党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不能给父亲丢人!
特写
社区“编外干部”:要干到干不下去的那一天
在集里街道集里桥社区有三个“宝”:老罗、老汤和老吕。“公益事业天天忙,无私奉献党性强。”集里桥社区党委书记汤勇说,其中老吕便是吕希田。
在浏阳定居后,没多久吕希田就闲不住了。2017年,吕希田将党组织关系转入集里桥社区,开始投身社区公益事业。
每周周一至周五,上午9时甚至更早,吕希田就跟社区工作人员一样到社区报到,成为了社区里不拿工资的“编外干部”。身为集里桥社区老干党支部委员,吕希田不会使用电脑,便将所有档案一笔一划手工制作。
看到这一幕,社区工作人员想搭把手,用电脑帮他打印出来,吕希田幽默地说:“党建档案纯手工的更真实,新媒体我也在慢慢学,活到老学到老嘛。”
性格豪爽的吕希田,对志愿服务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执着。每个月他都会主动报名参加义务宣讲、文明劝导、五全巡防、蓝天碧水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站的学生们讲课。
有社区居民跟他闲聊时问他:“老吕,你们宣讲员怎么发工资啊?”吕希田则会认真回答:“党培养我这么多年,现在每个月领着退休金,为大家做点事,怎么能要钱呢?”当老婆说自己现在“上班”比以前还起劲时,吕希田便笑着说:“‘编外干部’这个称呼我喜欢,我要一直干到我干不下去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