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从抗“疫”全面打响到当前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度难关,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壮歌。
在这一场重大考验面前,这个国度的政府和民众交出了一份体现刚毅而温馨、铿锵而细腻的答卷。
我们清楚自己在这一场重大的疫情中付出了多少。城市长时间的封闭隔离,数以亿计的人们被告诫“减少外出”,穷尽现有医疗手段投入到感染人员的救治,动员全国力量为疫区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种种努力,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是为了捍卫人类的尊严和生命。
既然明白了为什么战斗,那么就应该明白这强加给我们的战斗不是我们所想要,更不是我们生活的主题。从最初的用巫术驱除邪祟开始,人类逐渐摸索出了草药治疗、疫苗防治、生物杀灭等种种手段,不断地同疾病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每一步,都付出了程度不同的代价,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也就是说,发展得更好,一直是生产和生活的主题,而战胜疾病,只是发展中的一个部分。
艰险前自有开拓者,危局中足见牺牲精神。这些可敬的人和可敬的精神,应事而生,应时而生,使命同样是在捍卫生产和生活发展的秩序。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全国各地全力以赴,诸多的“硬核”举措都用上了,事实证明这为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争取抗“疫”最后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随着抗“疫”的进展,有些举措就有必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如果说最艰险的时候宅家是为了抗“疫”的需要,那么此时将疫情带来的艰险踩在脚下,大踏步地继续我们的前行,是我们生活的本原,更是“大干一百天,实现‘双过半’”大竞赛对我们提出的更大考验。
相信,等疫情结束,会有很多人想要呐喊、奔跑、吟诗……我们所想要的幸福,是回到办公室敲击键盘,是穿梭于菜市场准备一顿晚餐,是拿起电话邀约几个朋友。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来是装进了那些看似平淡却秩序井然的日子。
2020年注定不平凡: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疫情汹涌而来的时候,我们在寒冬里没有畏惧,我们在春天里播种下新的希望。生产生活收获怎样的果实,取决于我们能否争取主动,抢抓时间,将经济社会推向快速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