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来信,遥忆浏阳“胡家巷”

2020-04-15 10:11:17 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字号:

退休老人深情思念50年前的老街坊

08版民生街坊-2.jpg

曾经的老胡家巷,如今只剩下一面青砖墙。记者彭红霞

深夜,铺开一张纸,想写点什么。影影绰绰的灯光下,回忆和暖流一起涌上胡颂平的心头。

胡颂平,今年64岁,因工作定居广东省佛山市多年。今年春节原本计划回浏阳一趟,参加50周年同学聚会,但受疫情影响,最终未能成行。满怀遗憾和思念的他,于千里之外,提笔写了一篇《记忆中的胡家巷新居民宿舍》。

如果这是一封家书,他希望信封上写的是:浏阳梅花小区胡家巷,浏阳老街坊收。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回忆旧时光

青砖墙内街坊聚居

在胡颂平的记忆中,小时候他们家需要经常搬家,因为父亲在外参军,家人也随之奔走。直到7岁时,他和哥哥姐姐跟着母亲回到了父亲的祖籍地——浏阳,住在胡家巷。原胡家巷位于老城关镇紫薇街附近,是一条麻石板铺成的巷子。巷内老屋比邻,历史悠久,高高的青砖墙内街坊聚居,十分热闹。

“1963年下半年,我们搬进了胡家巷新居民宿舍,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得很清楚。”胡颂平说,他家住的院落位于胡家巷内百米远的地方,一路青砖青瓦的木板房。当时的浏阳人还不怎么熟悉“新居民宿舍”这个名字,但一说“湘东大舞台”就非常清楚了,因为那里原是“湘东大舞台”的地址。

“新居民宿舍”整个房屋群的布局分为上厅、下厅两大部分。上厅是原“湘东大舞台”保留下来的部分建筑,外墙是老旧青砖,中间有一个厅堂,周围是住房;下厅是新修建的,墙面由石灰粉刷而成,人字形房顶盖着青瓦。由于“新居民宿舍”刚修建完不久,街坊们都是陆续搬进来的,一问起来,各行各业的都有,如织布社的、建筑社的、供销社的、粮食局的、手工业联社的、酒厂的、搬运社的、医院的、药材公司的等等,这也让大杂院的邻里情多了一些趣味,那就是每个人都各有特色,聊起天来话题也多,帮衬起来东家修锅西家补瓦,各有专长。

难忘邻里情

老街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许多地方的邻里们宅在家,守望相助。这让胡颂平回忆起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年少时他家遭逢巨变,原胡家巷的老街坊们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那年有外地组织来浏阳调查我父亲的祖籍生平,却因口音问题,不慎将一个地主人名当成了我们家的祖辈,给我父亲扣了个‘恶霸地主’‘军统特务’的帽子。”胡颂平说,那段时期,有的亲戚都怕被牵连,但胡家巷的邻居们却没有因此而落井下石或避而远之。每天晚上,总有人偷偷到他家来送吃的、用的,安慰他母亲,给她出主意。胡颂平记得,好心的邻居们走时还拉着他和哥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俩晚上要时常起来看看母亲,千万莫要让她想不开。”

后来,胡颂平的母亲去外地照看被关押的父亲,几个孩子无人看护,也是邻居们担起了送饭、照顾他们的责任。这事在胡颂平的成长过程中,仿佛黑夜里的光,温暖了他的一生。父亲平反后,他再次跟着父母搬家,长大后的他通过拜访、聚会,和不少浏阳邻居重新联系上,他希望再说一声“谢谢”。

“邻居建平姐姐都70多岁了,我还去她家拜访过,我们经常在微信里聊起童年趣事。”胡颂平说,这段时光是他人生中的财富,他也常和孩子们聊起浏阳和浏阳老街坊,他相信,子女们定会将这样的真情再度传扬,情系浏阳,情满人间。(奖励线索提供人文女士线索费30元)

《记忆中的胡家巷新居民宿舍》(节选)

邻居们相互熟悉和了解的程度,简直就像是一家人。哪家有几双筷子、几个碗都了如指掌,尤其是稀罕家什器具,上谁家借楼梯,去哪家借石磨,哪家有碾槽,锄头扁担、撮箕水桶,谁家也不全有,哪家也会需要去借用。甚至正炒着菜,酱油没了,借来应急,就没有不能借的,也没有借不到的,邻里间互通有无。

有泥工手艺的,无论是谁家要砌墙修屋,捡瓦补漏,搭灶膛炉的,义务发挥其技术专长,让人激动不已;端午节到了,在药材公司工作的,会挨家挨户送雄黄块,放在水缸消毒,调和好由雄黄粉、大蒜、白酒和水组成的消毒剂,帮每家在各个角落以及屋外的水沟都洒上,消毒、驱邪,还不要你出一分钱;制硝厂的,帮买的硝盐都是经过多次处理的精盐,不像在外面商店买,容易受骗。

还有谁回乡下来,或是上外面吃酒回来,总会带些盐旱茶(自制小食品)、点心之类的手信,与大家一块分享。份量不一定很多,但却使人激动不已。

中秋节晚上赏月时,院子里更是热闹无比,将门板架在板凳上,各家都拿出自家最好的节日食品,有自制的,也有买来的,品种繁多,大人们一块说笑着,小孩们可就敞开了肚皮,尝尽这平时吃不着的美味佳肴。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