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点燃人才“引擎”,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2021-12-24 09:42:45 字号:

点燃人才“引擎”,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03版时政深度-1.jpg

省蔬菜研究所专家现场查看设施蔬菜长势,同时给予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指导。市委组织部供图

“农村领头雁”放弃百万工作返乡当书记,昔日“贫困村”蜕变为“美丽宜居村庄”;“柑橘皇后”山旮旯培育“摇钱树”,新品种“湘南红”迎来丰收;“荷花仙子”致富之花形成产业链,今年产值逼近500万元大关……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浏阳的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要靠人才来干,文化要靠人才来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组织要靠人才来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精准的政策,更需要大批懂农业、爱农村、懂科技的人才队伍,让人才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农民小康生活的“动能”。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红珍通讯员赵敏

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吸引人才扎根热土

乡村振兴是城乡发展的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下好,就需要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如何为各类“新农人”大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如何充分发挥返乡人才的能动性?浏阳用实际行动交出了创新答卷。

今年2月,浏阳在长沙地区率先出台《浏阳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振兴工作职责清单》,制定并下发《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职责清单》,通过开展聚力、创业、培优、沃土等四大计划,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人才集聚。12月初,结合县域实际,浏阳又在长沙地区率先制定印发《浏阳市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实施方案》,8名市级领导直接联系服务首批14名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实现“双向约见”“随想随见”。

《方案》指出,市领导将围绕“开展走访,加强交流”“宣传政策,收集意见”“协调解难,助推发展”“参加活动,看望慰问”等方面为人才服务。根据发放的“人才联系服务卡”,市领导可以定期与联系服务对象沟通交流,通过电话、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保持联系,听取联系服务对象关于我市人才工作以及乡村振兴的建议和意见。

“这次出台的方案是全面落实长沙市乡村振兴产业人才‘1+13’政策体系的创新举措,也是深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的体现。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引、育、留、用’人才工作链条,浓厚了浏阳的重才氛围、拓展了用才平台、彰显了爱才诚意。”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浏阳始终坚持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全面落实长沙市乡村振兴产业人才“1+13”政策体系为抓手,有机结合浏阳人才“双创双兴”计划,大力推动产业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汇聚流动。目前,已认定农业产业领军人才14人、新型职业农民455人、乡村工匠186人,共计发放补贴391.5万元。

产业人才激荡浏阳乡村振兴,一个个干货满满的政策“大礼包”,一张张亮闪闪的乡村人才认定书,让奋战在浏阳土地上的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干劲十足,信心倍增。

发放人才联系服务卡,优质服务暖人心

人才政策好不好,还要看人才们怎么说。

前不久,在长沙来浏调研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工作的座谈会上,共收集国土类、人才引育类等建议32条。人才有所呼,政府有所应。12月15日,市委组织部召集市委党校、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及乡镇(街道)相关负责人对人才的诉求、建议进行现场交办。

同时针对人才的集中需求,浏阳迅速行动,12月,在长沙地区创新推出“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融资增信”实施方案,筹集资金500万元,撬动银行资金5000万元,帮助农业产业人才应对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座谈会上,市委人才办还下发了人才联系服务卡,人才信息与领导信息一目了然。浏阳市好韵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师艳林是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二类(C类)人才,服务卡发放后,他就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唐安石进行了电话、微信交流,并向他介绍了油茶基地、合作社情况和目前基地所面临的困境。12月17日,针对师艳林提出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诉求,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来到镇头镇,将基地步道、水肥一体化设备提质改造提上日程。“提出诉求不到一星期,相关部门就过来了,这个人才政策很温暖。”师艳林说。

同样享受到政策福利的,还有浏阳市沙市镇蒿山生态休闲农庄董事长张建辉。张建辉是一名退役军人,1996年,他当选了村主任,3年后当选了村支书。从2007年到2017年,10年时间内,张建辉率领支村两委成员,通过策划项目、党员带头投资投劳等办法,先后筹集2000余万元用于蒿山公园的开发建设,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各方的关注和投资者的青睐,村级集体经济从每年10万元到今年稳定达到200万元,昔日的“贫困村”摇身变为今日的“网红村”。

“我挣的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村上的每个村民。希望政府能将东门村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纳入长沙市、浏阳市培训基地范畴,承接更多市内乡村振兴培训班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张建辉说,他已和自己联系的市领导沟通了想法,相信东门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引导人才集聚一线,培育“头雁”领航乡村振兴

不仅是人才政策服务,浏阳还将目光聚焦乡村一线,将科技特派员输送到田间地头,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使人才在学习中提高。

按照“双向选择”模式,浏阳在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招聘科技特派员,组成科技专家服务团。今年,我市共派驻市本级特派员64人,覆盖全市31个乡镇街道,根据驻点单位实际,科技特派员采取现场讲解、示范指导、集中培训等形式,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形成“一村一品”,促进主导产业专业化、规模化。

走进位于龙伏镇的长沙市好爸妈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随处可以看到太阳能杀虫灯、害虫性诱剂装置等科技化设备,一群群“排杂兵”鸭子穿梭其间,“尽职尽责”地清杂草、吃飞虫。

“自2019年以来,在科技特派员、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双清的帮助下,我们探索出了‘传统农耕加现代农业’的生态种养模式。”该合作社理事长沈慧锦说,通过机械化育秧插秧以及一系列生态、物理防治,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逐渐变少了,农产品的品质变得更好了,效益也更高了。

刘双清介绍,目前合作社的种养模式有两大创新:一是稻鸭共生,二是水旱轮作。“把鸭子放养在田里,可以防病、治虫、控草,基本上就不用打农药了,这样既可以收获没有农药残留的水稻,也可以收获土鸭子。”刘双清说,通过稻鸭共生模式,每亩收益从之前的1000元增至6000元。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人才活水。截至目前,全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共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200余次,培训帮扶农民、大学生、乡土科技人才共1200余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200余个,引进新品种60余个,推广新技术70余项。”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科技特派员,更需要“领头雁”“土专家”。12月20日,浏阳市首期“乡村领雁”创业培训班开班,35名来自乡村一线从事与农村电商、农旅融合、民艺文创等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创业者,开启了为期8天的免费培训,培训合格后,符合条件的学员可申请20—100万元的贴息贷款,贷款期限为3年。

“我们此次培训主要是发现和培养一批能推动乡村事业发展的乡村领雁人,围绕乡村创业特点,对乡村领雁人开展以农产品电商、农旅体验和民艺文创为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乡村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城因才而兴,才与城共成长。在12月6日发布的《2021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中,浏阳市位列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第8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10位,均比去年前进了1位。同时,浏阳还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是湖南省4个入选县(市、区)之一。这些优异成绩的背后,与认真贯彻落实长沙人才政策,以及各类人才作用的发挥都是密不可分的。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工作,用好用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为全面建设以‘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为引领的现代化新长沙贡献力量。”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