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葛家镇:因地制宜兴产业,蔬菜地里蹚出脱贫路
2020-09-23 10:30:45 字号:

07版时政镇村-3.jpg

宋才舟在地里忙碌,这片绿油油的菜地,寄托着他一家脱贫致富的希望。记者许雅兰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浏水之美,最美在河湾。广义地说,浏阳河远不止九道湾,其中有一处龙潭湾,就在葛家镇玉潭村。龙潭湾水面宽阔,浏河水从大围山奔腾而下,到这里颇有游龙回首、挟风裹雨之势。水绿两岸,渡口的古木静静伫立,守望着往来行人,守望着岁月烟云。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玉潭村成为蔬菜种植的一片佳地。秋日里的玉潭村,成片成片的蔬菜奋力生长,汲取着大自然的养分,也寄托着村民的增收希望。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许雅兰

兴产业

“玉潭蔬菜”销路广开,村民口袋鼓起来

玉潭村是葛家镇5个村中离集镇最远的村。苍绿的小山丘在此连绵起伏,但也阻碍了玉潭与外界的交流发展。

村党总支书记裴方全犹记得初来玉潭村工作时,所到之处皆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直到2006年,村里才通了一条3.3公里的水泥路。

“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企业的话,全村只有一家花炮厂。”“先天条件”不足的玉潭村,村民平均收入、村集体收入都十分薄弱。2014年,全村137户425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到360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15%,玉潭村因此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

穷则思变。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工业基础多方面均无优势的情况下,支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都在思考:玉潭该如何发展?

有山有水,是玉潭的一大特色,但并不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业。玉潭村民几乎都种着蔬菜,这里产出的毛豆、娃娃菜品质上乘、口味极佳。毛豆丰收的季节,为了保证新鲜,村民们经常半夜打着手电去菜地采摘毛豆,堪称玉潭一景。

“玉潭人勤快务实,种菜也很有技术。”玉潭村村主任陈学赛说,玉潭人种毛豆,一年最多可以种三季,有些人种两季,还会套种一季娃娃菜,这使得玉潭的蔬菜与外地菜相比,上市早、下市晚,更受市场欢迎。

扬长避短才是发展之道。经过调查研究,玉潭村决定通过依托“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的模式,以蔬菜种植为主、肉鸡等养殖为辅,支持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蔬菜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指导,公司则为贫困户提供鸡苗,并如数收购。

“近年来,玉潭蔬菜也算是有了一定名气,村民的蔬菜基本不愁销路。”陈学赛说,如今的玉潭蔬菜销路广开,成为了贫困户们的增收保障。2017年,玉潭村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如今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8000元。

增收入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民幸福感强起来

贫困发生率高、产业薄弱的玉潭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集体收入都是“零”。

村集体收入为零,村上自然“无钱难办事”,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也发展不起来。闭塞的环境加上不畅的交通,只能更加阻碍村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定要打破这个循环,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并让其在玉潭落地生根!”2015年,市住建局派驻扶贫工作队员入驻玉潭村,联同支村两委一边扶贫,一边扶村。

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周期短,能源质量高,且安全可靠,许多村集体通过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照亮脱贫之路”,这条路径也适用于玉潭村。2017年,玉潭村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每年可增收5万元。

“今年,村级建设的温室蔬菜大棚也将投运,占地3800多平方米,预计每年可增收2至3万元。”市住建局驻玉潭村扶贫第一书记赵有根介绍,温室大棚项目,也是一项因地制宜、符合玉潭发展实际的可持续项目。此外,据了解,从2021年起,葛家镇六股岭矿区项目的开发也将为玉潭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来源。

村集体收入涨起来,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也随之建设、完善了起来。从2006年的第一条水泥路,到现在,玉潭村道路硬化率超过90%,基本实现了水泥路到户;500多盏路灯在夜晚亮起,照亮了全村90%的道路,也增强了村民的安全感;新增农田机埠9处,全村农田实现了灌溉无忧。

村里的浏阳市联兴花炮厂,还在上级支持下开设了扶贫车间,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了11个工作岗位。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齐发力,让更多贫困户有了脱贫的希望。

生产、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近年,玉潭村新建了5处小型屋场,配有各类健身设备。村民们三五成群,跳广场舞、做器械锻炼的场景,成为了玉潭的一道新风景。

“以前的玉潭村是贫困村,大家觉得跳出这里才有希望。现在玉潭的发展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开始觉得,生活在这里是真的舒服!”从昔日的“渴望远方”到如今的“留恋家乡”,玉潭村村民宋立新的心境变化,也从侧面印证了玉潭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闻特写

住上新房、种植增收、儿子考上大学……朱艳平笑了

9月15日晌午时分,玉潭村村民朱艳平正忙着做饭。液化气灶上,高压锅呲呲地响着。窗外,广袤的毛豆田绿油油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朱艳平的丈夫宋才舟此时正挽着裤腿光脚踩在泥地里,俯身除草。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几天,朱艳平的脸上总挂着笑容。今年高考,朱艳平的儿子考取了中南大学。正在愁学费的她,没想到录取通知书前脚到,村主任陈学赛后脚就进了门——他还带来了两项助学的好政策,仅第一学期就能申请到8000元助学金,孩子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都有了着落。

朱艳平一家在2014年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宋才舟是一名退伍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炮火中耳朵被震伤,留下了听力残疾。朱艳平则患有高度近视。平时,宋才舟勤恳地顾着8亩菜地,朱艳平则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陈主任真的是想到了我们心坎里。”朱艳平一边做饭,一边感慨如今的帮扶政策和村上的贴心服务,“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大女儿读书不多,如今小儿子总算是迈进了大学的门槛,不用走我们的老路了。”

常言道,知足常乐。朱艳平说,历数近年来的高兴事,儿子进大学算一件,下雨了房屋不漏水算另一件。

几年前,朱艳平一家人还挤在一栋土坯房里。每逢下雨,房顶就像一面“筛子”——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2015年,村上帮他们争取了危房改造补助,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子,又添置了一些家电。

在产业发展上,村上指导宋才舟申请了2万元的小额信贷。8亩菜地,宋才舟每年会种上两季毛豆和一季油菜。仅靠种植,宋才舟一年就可以增收近2万元。


编辑:戴鹏

来源:浏阳日报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