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创作,他把嗍螺写进歌中
彭伯坚打开他的音乐箱,里面足足有12把口琴,每把口琴对应一个音阶。记者张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说吹口琴也算是音乐的一行,那七旬老人彭伯坚也算这一行的资深从业者了,而且还是自学成才!彭伯坚非常热爱吹口琴,浏阳市老年大学教务长邹楚吾甚至提议专门开一堂口琴课,聘请他来当老师。
彭伯坚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娱乐匮乏的时代,口琴给了他巨大的心灵慰藉。如今彭伯坚已是古稀之年,晚年子女孝顺幸福美满,他对口琴的热爱也丝毫不减,张口一吹,乐活自在。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张“口”即乐
一把口琴走天下
彭伯坚家住淮川街道联城社区劳动家园,打开他的音乐箱,足足有12把口琴!每把口琴对应一个音阶,既能配合其他乐器“众乐乐”,又可以自娱自乐“独乐乐”。
“那就演示一曲《浏阳河》吧!”彭伯坚爽朗地笑起来。他从12把口琴中取出一把,稍试了下音就吹奏起来,美妙的旋律立刻倾泻而出。他演奏的《浏阳河》加了和旋,比起单薄的独奏更具有层次感。口琴的特色在于音色清脆嘹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且节奏明快、动感十足,让人听到就忍不住打起拍子来。
早几年彭伯坚一直住在北京的儿子家,他们住的小区附近的广场有一个口琴爱好者群体,彭伯坚也是其中一员,四五十名口琴爱好者经常一同奏乐,广场上热烈非凡,常常引来了很多人一起跳舞。回到浏阳后,他报名上了老年大学,只要他一吹口琴,班上的同学们也是纷纷跳起舞来,欢乐无比。
闲暇时光,彭伯坚也常常带着口琴去广场游玩,选一静谧处,每次一吹都会吸引许多人前来欣赏,有的人更是一听就听半小时。一次,一个“红歌会”团队惊艳他的技艺,盛情邀请他参与他们的队伍。有三年时间,他就和这个队伍中的小提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一同演奏,小有名气。
后来,彭伯坚参加了老年大学公益志愿服务队,他的口琴也极受欢迎,更发挥了重要作用。老年大学教务长邹楚吾说,公益志愿者服务队经常送戏下乡,有时候曲目衔接不当,或者演员临时出现状况,彭伯坚就拿着一把口琴上台。“他口才好、能力强,口琴技术又高,是个救场王,大家都为他点赞!”
“琴”动一生
音乐让生活更美好
彭伯坚和口琴结缘,还是上世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期。彼时这种外来乐器凭借小巧、轻便又易上手的风格,备受一代人追捧。
“当时我哥哥有一把,我眼馋得不得了!”回忆起小时候,彭伯坚笑着说,他总是坐在一旁看着哥哥吹,想要摸一下都不行,只能等哥哥不在时偷偷溜进房间去摸摸。那时候没有老师,自己吹着吹着就摸索出门道了,他音乐天赋极好,很快就能演奏了。
彭伯坚记得,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口琴时是在永和磷矿做工,发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了一把口琴——5块钱一把,锃亮的外观、清脆的琴声,他兴奋地手舞足蹈,一路吹回了家。改革开放后经济宽裕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休闲广场有了更多种类的乐器,那时他才发现口琴因为金属簧片是固定的,只有一个音阶,如果要配合其他乐器,还需要有不同音阶的口琴。于是他买了一整套共12把口琴,一直放在身边。
“口琴不只让我的晚年更快乐,还伴随了我的一生,让我心境平和,直面磨难。”彭伯坚说,他们这一辈人都经历过苦日子,每每艰难挣扎时,他就吹响口琴,音乐给了他直面磨难的勇气。
“我总是告诉子女们:别怕困难,老实做人,苍天不负!”彭伯坚说,如今晚年得闲,他本想教孙儿练习口琴,也想答应老年大学免费教学,但他的心脏有点小问题,医生表示心脏不好或者高血压患者不能沉迷吹口琴,授课一事便只能放下了。“不过自娱自乐还是可以的!”彭伯坚笑着说,他希望能在浏阳找到更多知己,分享口琴带来的快乐。
学习创作
哆来咪发“嗍”
把嗍螺写进歌中为家乡美食代言
彭伯坚乐观开朗,晚年不只热爱吹口琴,更爱上了音乐创作。日前,他应朋友之邀,写了一首歌词,标题为《嗍螺的家乡》。彭伯坚的老家在官渡镇,是浏阳著名的“嗍螺之乡”,他希望能为家乡美食的推广尽一份力。
“我和嗍螺缘分不浅。”彭伯坚说,实际上他一直都是官渡嗍螺的推广先锋。1993年彭伯坚从事餐饮业,在官渡街头开了一间饭店,其中有一道名菜就是嗍螺。这道嗍螺对他来说,是童年的味道。
过去很多人都吃不饱,彭伯坚的母亲总是会去田里找田螺。将螺肉剔出来,往田螺壳里塞上薄荷、野菜等作料,再把螺肉塞进去……妈妈做的这一道嗍螺,成了彭伯坚念念不忘的儿时记忆。从事餐饮业后,他根据母亲的做法进行创新,最终推出来的嗍螺反响特别好!
“那时候浏阳有四道名菜,叫‘荷花的羊肉、跃龙的鱼、官渡的嗍螺、白沙的豆腐’,可想而知官渡嗍螺有多好吃了!”彭伯坚笑着说,嗍螺推出后,加上政府的推介,经常有人打他电话,让他带几十份嗍螺去展销会。
“我现在不再做嗍螺了,但我依旧愿意为家乡美食代言!”彭伯坚说,他写的《嗍螺的家乡》这首歌,如今正在音乐家手中谱曲,希望这首歌出来后能和《浏阳河》一般,唱响浏阳、唱响全国,甚至唱响世界,让家乡的美食成为舌尖上的文化,让家乡的乡愁成为最动人的风景!
编辑:戴鹏
来源:浏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