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古人学金农,遍临名帖为己用
每天5小时日课不间断,习书虽苦全在心
“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无穷。”此乃金农的自述。
金农何人?对于雷勇而言,住在他心中的这位名叫“金农”的人,不仅仅是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更是他的“师友”。在众多的书体中,雷勇选择了专攻金农行书,因为喜爱他书法中的古朴浑厚,更爱他的那份“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
“入古方可得精髓,化今才能见品质。”2019年,凭借一幅金农行书,雷勇的书法作品入展了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近日,他正式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浏阳第14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雷打不动
每天5小时日课不间断
这几年看雷勇的字,会有一个不小的疑惑,这个人是怎么突然冒出来的?怎么悄然间字就写得这样好,好到作品一举入了国展?篆、隶、行、楷皆有造诣,对金农行书更是领悟颇深。
“其实以前也写,但始终停留在单纯的写字状态,不得要领,更多地是在学习时人的作品,也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因此很长时间都徘徊在书法的大门之外。”
雷勇从事外科医生近十年,现在市人民医院从事管理工作。医院的工作琐碎而繁多,在2014年之前,他形容自己也就是“自娱自乐”地写一下。而2014年,在雷勇的书法创作过程中却是一个分水岭。
“走出去,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书友的一句话让雷勇顿悟,一改过去闭门造车的模式,决心转益多师。而这个“师”,既有颇具造诣的行家,也有古人、古帖与古碑,更有各类展览中的优秀作品。
“就像打开了一扇宫殿的大门,才知道自己要补的东西太多了。”2014年,陈阳静老师开办的书法培训班,2015年、2016年的魏碑大家徐公正的全国魏碑书法班,2018、2019年的张锡良书法讲习所……在多次培训中,雷勇开始较为完整地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史,也深深被那些名家、名帖与名碑所震撼并为之着迷。短短几年时间里,他的书学理念开始革新和升华,也在老师的建议下专攻金农行书,由此也临遍了名帖。而平时,只要是条件允许他都会跑到现场去看展,为的就是看那些高手们有哪些地方值得效仿和借鉴。
“每天早起写一个小时,下班后写四个小时,直到上床休息。”医生出身的雷勇深知,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临习积累、取舍融铸和提炼升华的过程,是很难有进步的。为此,他在工作和书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工作时间专心工作,工作之余静心临习书法。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基本上每天都做到了五个小时雷打不动的日课练习。
雷厉风行
为“出帖”六年临遍名帖
一把晒谷的木制耙子或是一个背篓,家中每新制一样农具,父亲都不忘用毛笔在上面在写上“某某于某某年制”的字样。拙朴的木头,笔墨氤氲其上,便有了一种不一样的美感。
“毛笔字太好看了,或许这就是父亲给我的最早的书法启蒙。”1970年,雷勇出生在沅水之滨的湖南桃源。尽管出身农家,可是小时候父亲的这点文墨却让他着了迷。读小学后,写字课也成了他最喜欢的功课之一。每每看到老师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用红笔画一个圈,他心中总是难言欢喜。可因为家境的缘故,他只能将这份爱好藏在心里,没有条件去拜师,便只能找到诸如《张猛龙碑》之类的名帖来临摹。
到了大学时代,一说起那个“字写得好的”,老师和同学就知道是雷勇。能与心爱的纸墨相伴,雷勇开始了较长时间、较为系统的临习,硬笔书法也有了很大的长进。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紧张忙碌的诊疗之余,写字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一朝入帖,是为了他日能够出帖。”也正是在练字的过程中,雷勇发现以前那种“流行什么学什么”的方法不可取,而且也不能让自己进步。尤其是专攻金农行书后,他领悟到金农书学取法不囿一家一帖,并且真、草、隶、篆各种书体都在涉猎之中,又能针对某帖、某家以“穷源溯流”之法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对传统理念的寻根与回归,让雷勇明白只有回归传统、根植经典、大胆创新才能让自己的书法技艺更精进。
五六年下来,雷勇遍临名帖,尽可能地从古帖、古碑中汲取营养,同时也不局限于习古,将帖学“尚韵”的挥洒意态和碑版“崇势”的雄浑拙朴充分融合,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他看来,这个习书的过程虽然清苦,但如果能长期坚持的话,将可以达到完全用“心”去写、“以已入万物之境”的格局。
人物介绍
雷勇,1970年生,就职于浏阳市人民医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书法美术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浏阳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作品曾获长沙市首届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书法类一等奖等多个省市奖项;曾出版《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精英书法作品集·雷勇卷》。
编辑:戴鹏
来源:浏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