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建起扶贫车间,“椒花伞”打开致富门
2020-11-23 10:40:42 字号:

达浒镇培育致富带头人,以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脱贫

05版牢记嘱托-4.jpg

在李忠国的工厂里,当地的贫困户和村民正在制作油纸伞。刘珂摄

在达浒镇椒花新村,一阵摩托车发动机的轰鸣声从不远处传来,看着一个穿着皱巴巴的外套和工装裤的身影由远及近,村民们就知道,杨书记又来了。

2018年3月,刚刚退伍转业的杨吉昌被长沙市商务局派驻达浒镇椒花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三年来,他那标志性的摩托车轰鸣声响遍全村各个角落。扛着责任驻村,带着情怀扶贫,一步一个脚印,杨吉昌帮助椒花新村贫困户走稳脱贫路,开出幸福花。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红珍

用心帮扶

自制三维地形图和民情统计表

05版牢记嘱托-3.jpg

杨吉昌到吴桂香家上户走访,了解家庭农场的发展近况。刘珂摄

初到椒花新村,人生地不熟,跟着村干部的车子跑了一天后,杨吉昌发现脑袋一片空白,前一天晚上计划的“扑下身子摸实情、解难题”恍如迷雾一般。他不禁思考:作为一个扶贫干部,到底应该从哪里着手?

作为一个从农村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在部队摸爬滚打的退伍老兵,杨吉昌知道摸实情不是问一问就能了解、解难题也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够做到的。于是,他改变原有的思路,自购了一辆二手摩托车,白天踏遍村上的每个角落,晚上自己用软件绘制三维地形图,并将贫困户信息在地图中标记出来。一周后,由2600多张小图拼接成的一张椒花新村三维地形和贫困户分布图出来了,全村46平方公里的每一个山冲、124户贫困户的详细住址一目了然。

熟悉地形路线后的杨吉昌并没有急着上户走访,而是从管理民政、教育、产业、医疗和扶贫等资料的村干部手中收集相关的资料,加班加点制作了第一份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汇总统计表,从各个方面了解所有贫困户家庭的详细情况。记者随机翻开表格,看到朝阳庵组黎茂顺家的情况,不仅清楚地记下了这一家人的年龄、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还详细记录了全家人的生产生活:户主黎茂顺在家务农,其妻在附近花炮厂上班,大女儿、二女儿在念大学,小儿子在读职高,家里还种有蔬菜14亩,梨树1.5亩……而与此相对的是详细的医疗救助、教育助学、产业奖补等扶持政策与计划。

一切准备就绪后,上户工作搬上了日程。每天早上6点,杨吉昌骑着摩托车,拿着地形图,带着民情统计表,开始了早出晚归的生活,经常一上户就是一整天,吃不上准点饭或顾不上吃饭再平常不过。不到两个月,他就把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烂熟于心。

“今天捡了多少个蛋?今年鸡鸭销售如何?”10月27日,刚从摩托车上下来的杨吉昌还没站稳脚跟,就开始询问建档立卡贫困户吴桂香家的近况,并拿出扶贫手册做好记录。

五年前,吴桂香一家五口还住着破旧的危房,全靠丈夫打零工的收入支撑着家庭。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吴桂香家进行了危房改造,并发展起了养殖业,从最开始养的几百只鸡鸭,到现在养了一万多只,家庭农场逐渐成型,收入也增加到了现在的50余万元,还带动了4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近5000元。

“杨队长不仅负责,还很热心,之前请专业人员为我们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后来还帮我们销售。农场运营有什么问题,我就找他帮忙,他都能帮我解决。”说起杨吉昌,吴桂香连连点赞。

三年来,杨吉昌的身影活跃在椒花新村的田间地头、家禽圈舍、村民家里,申请资金补助、关爱孤寡老人、与农户一起干农活……这些举动都被村民一一记在心里。如今,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日子过得更好了,驻村工作队和大家的心也贴得更近了。

立足长效

扶产业建车间,联企业促销售

椒花新村原是省定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唯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是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更是从深处拔掉“穷根”的主要抓手。2018年,杨吉昌刚刚到任,就瞄准了李忠国和他的达兴工艺品厂。李忠国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在镇村帮扶干部的支持下,创办了浏阳市达兴工艺品厂。以“贫困户(签约)+企业(订单)+互联网(销售)”模式,传统油纸伞产业闯出了一条新路,短短2年,他便成功脱贫,成为了全村的脱贫典型。

“我知道农村产业扶贫项目存在着一些困难,而最关键的是,产业扶贫如何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经过思考,杨吉昌找了一条“新路子”——以李忠国为带头人,把达兴工艺品厂打造成为“扶贫车间”,建立起产业扶贫新模式。

经过上户走访、前期谋划、资金申报等多项步骤,2019年10月,椒花新村致富工厂正式动工,今年4月交付使用,达兴工艺品厂主要加工车间和金盆蜜电商服务站相继搬入致富工厂,吸纳50余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

发展有思路,致富有盼头。椒花新村通过实施“特色产业龙头带动、牵线搭桥鼓励就业、重点扶持以点带面”的产业扶贫措施,相继发展了杨梅、蔬菜种植,中蜂、家禽养殖和油纸伞加工等特色产业,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相继培养了李忠国、徐明柏、杜保君等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帮助创办达兴工艺品厂、茂旺农场、君保农场等产业扶贫基地,带动85户贫困劳动力参与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收入10万元以上。

特色产业建起来了,为了帮助产品销售,扶贫工作队主动联系兴盛优选、达漫金服等电商企业来村订购产品,其中,农产品年销售量由联点初期年销售额不足10万元增加至现在的80余万元。目前,椒花新村1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如今,椒花新村道路宽敞整洁,致富工厂一片忙碌,农家院落散落在青山绿水间,一幅美丽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脱贫故事

“继续带领乡亲们走致富路”

一把油纸伞打开致富门

在达浒镇椒花新村村部旁边,一栋两层楼高的致富工厂惹人注目。工厂里,李忠国正在细心指导工人们制作油纸伞,“钻孔、订码、上伞顶、裱纸等,每一个步骤都要细心,慢慢来。”今年55岁的李忠国,几年前怎么也想不到他会有这样的光景。

2015年,李忠国因为家庭负担重且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等,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并没有消沉,在镇村帮扶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重拾制作油纸伞的祖传技艺,并在2016年2月注册成立了浏阳市达兴工艺品厂,进行油纸伞生产加工,把油纸伞做成工艺品,向旅游、美术教育市场开拓。

2017年,李忠国改良了油纸伞的制作工序,创新推出儿童绘画白纸伞,打通了多个电商销售平台渠道,订单蜂拥而至。仅一年多时间,家庭年收入就达到了3.2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同年11月,李忠国被认定为浏阳油纸伞制作工艺长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是党和政府帮扶了我,我要去帮扶其他贫困户,把这种力量传递下去。”带着这种朴素的情感,李忠国陆续与椒花新村的5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产业帮扶协议,给予技术指导、上门送料和回收,“去年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今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李忠国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脱贫不能等、靠、要,找准方向后,自己更要埋头苦干。”这也是李忠国坚守的准则,“今年将主要加工车间搬迁至致富工厂后,生产车间更加宽阔、交通也更加便利了。”李忠国说,他会努力探索“村集体+企业+困难群众”的新模式,不断拓宽产品市场,继续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编辑:戴鹏

来源:浏阳日报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