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中风、儿子残疾,她还照顾邻居老人十多年

虽然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于敏华不怨天尤人,乐观地照顾家人。记者何正章
12月23日,蕉溪镇水源村南湖组,90岁老人任富英的追悼会进入了尾声。村民们收拾桌椅,清扫现场,在这其中有一个特殊的人,她叫于敏华。
作为任富英的邻居,于敏华长期以来对老人关爱有加,时常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将其视作家人一般。“老人的儿子有智力残疾无法照顾好老人,老人的女儿也远嫁,所以我就帮着照顾一下。”如今老人离世,于敏华回忆这些年与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何正章
义务照顾贫困老人十多年
村民交口称赞“她人好”
于敏华与任富英是多年的邻居。“老婆婆人很好,很喜欢小孩,以前经常拿东西给我孩子吃。”于敏华说,老人家对自己孩子好,她从心里感激。
任富英一家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任富英的女儿出嫁多年,儿子有智力残疾,经常不着家。“老人饥一顿饱一顿,日子过得不好。”于敏华说,由于两家住得近,她时常主动去看望、照顾老人,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一来是感谢她以前对我孩子的好,二来是自己家里也有类似的情况,感同身受,看着可怜,所以想帮帮她。”老人的儿子不在家的时候,于敏华几乎每天都要去照顾她,一日三餐送饭,有时还给老人洗衣、洗澡。
“老人曾经感激地对我说,这辈子都还不了这份情谊。”于敏华说,这么多年来,她已经把老人当成了家人,如今老人离世,她非常伤感。
“照顾这个老人家,她是真的吃了累。”当地村民聂后叨对于敏华也是赞不绝口,“像她这么好的人太值得表扬了。”
丈夫、儿子双双残疾
她独自扛起家庭重担
在旁人眼中,于敏华是个热心肠。实际上,她家也有本“难念的经”。
于敏华的儿子在半岁时发生了婴儿痉挛症,造成神经损伤导致智力残疾。如今长到17岁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要靠于敏华照顾。
“有人曾说他活不过5岁,但我不想失去他,只好想尽办法照顾好他。”于敏华说,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儿子一直活到了现在,这让她觉得再辛苦的付出都值得。2011年,命运再次给这个伤痕累累的家庭一记重击,丈夫邓启柏突然中风住院。“我还清楚记得那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三,他骑摩托车的时候突发脑溢血,被人看到后送到医院。”于敏华说,当时邓启柏辗转市集里医院、长沙湘雅医院、浏阳市中医医院,治疗了4个多月时间。
“因为要照顾儿子,丈夫都是请人照顾。”于敏华说,邓启柏出院后,也丧失了劳动能力,被鉴定为二级伤残,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自理,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自己身上。随后几年,她自己也因病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并陆续出现了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症状,才停止了干农活。“现在家里的收入靠他们俩的低保和亲戚的资助。”
虽然每天都要为儿子和家庭忙前忙后,但于敏华却充满乐观,在打理好家里的事后,一有空就往邻居任富英家跑,生怕老太太吃不饱穿不暖。
对于妻子热心照顾邻居的举动,丈夫邓启柏非常理解和支持。“这对于身处阴霾中的这个家,其实也是种鼓舞。”邓启柏说。
新闻微评
举火照亮他人也温暖了自己
刘谢禹
苦难由不得人选,但人却可以选择面对苦难的态度。
丈夫中风、儿子智力残疾,生活以痛吻她,她却不被眼前的阴霾所笼罩,毅然保持一颗爱心,用爱照亮他人。
或许是因为经历了相似的苦难,或许是因为远亲不如近邻的情谊,于敏华不忍眼前的老人受苦。十几年如一日的照顾,老人心生感激:“这辈子都还不了这份情谊”。
在村民的交口称赞中,不难看出大家对于敏华的赞扬之外,还有着钦佩。一个女子,面对儿子和丈夫先后重病,毅然扛着一个家,还抽空去照顾隔壁老人。这里面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展现了一个女人身上的豁达和善良。
于敏华的善良固然可贵,但身上的韧劲更是崇高。不因眼前的苦难而怨天尤人,保持心底的善良,用爱帮助他人的同时,也用爱感动了乡里,成为了远近称道的“好人”。
不难看到,正是在于敏华这样的一批好人的带动下,平凡人的善举越来越普遍,民风也日趋淳朴。好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重要旗帜,讲好人、评好人、帮好人、做好人在各地蔚然成风,可喜的是像于敏华这样的好人在蕉溪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以善良引领善良,以好人带动更多好人。“上善蕉溪”走出了“中国好人”李佑莲、“湖南好人”戴佑金、“道德模范”高积武。举火照亮他人,同时也温暖了自己,在这些好人的带领下,相信向上向善的力量能够浸润蕉溪的每一寸土壤,每一个细胞。
编辑:戴鹏
来源:浏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