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人张晓敏的青春梦想和她深爱的村庄
"如果你不曾憧憬远方,你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如果你不曾怀揣梦想,你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如果你不曾勇敢一次,你就永远不会知道远方会给你怎样的震撼与洗礼……"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2014年7月,怀揣着一腔热情的张晓敏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西藏自治区曲松县。在曲松工作后,她先后三次前往平均海拔4500米的邱多江乡驻村,2019年1月又主动请缨担任曲松县曲松镇下洛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带领当地村民奔小康;在西藏工作的六年多时间里,她发起了"爱心小屋"公益活动,3000余个爱心包裹从全国各地飞向了雪域高原;在西藏工作的六年多时间里,她全身心扎到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六年来只回浏阳过了一次年;工作之余,她默默地化身为全村人的义务"销售员""代购员"和汉语老师,只为让村民们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想农牧民所想,急农牧民所急,竭力带领农牧民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六年来,张晓敏已经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与这片雪域高原融为了一体。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西藏报道
去西藏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雪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西藏,以其神奇、神秘、神圣的姿态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有志者,令他们驻足长叹,流连忘返。庆幸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尽管眼下充满挑战,但我无怨亦无悔。我在这里,我将在这里努力奋斗,挥洒汗水,书写自己作为志愿者的青春文章……2014年的那个夏天,位于南方的吉首大学校园内,毕业季的离别与喧闹同在。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张晓敏并没有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选择了西行——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临近毕业之时,校园里挂着的一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横幅显得格外鲜艳,张晓敏的心动了——青年人的理想就该如此。
回到浏阳老家,餐桌上,一直是乖乖女的张晓敏提出了毕业后想去做志愿者的想法,父亲表示了默许。可得知她的目的地是西藏之后,全家人纷纷放下了手中的碗筷,集体投了反对票。其中,年迈的爷爷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老人家之所以如此,张晓敏懂:学生时代她曾因身体缘故切除了一个肾脏,因此,全家人对瘦弱的她一直疼爱有加。
“这是人生里第一次这样坚持与任性。”一家人争执不下,张晓敏当即拨打了吉首大学负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录的老师的电话。电话那头,对方告知了几个可供选择的地方:湖南湘西、广西、贵州……而这一头,张晓敏意志坚定地选择了自然环境最为特殊的西藏。
“一年,哪怕就让我去体验一年也好。”拗不过张晓敏的坚持,全家人最终也表示了同意。
沟壑纵横的高坡,雪山连绵的格尔木,巍峨挺立的昆仑山,高耸入云的唐古拉山,荒无人烟的可可西里,辽阔无边的那曲草原……历经两天两夜的火车之旅,张晓敏最终踏上了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一路向东,再穿过古老美丽的拉萨河,越过波澜壮阔的雅鲁藏布江,翻过崇山峻岭间的盘山公路,来到了她作为志愿者需要服务的曲松县。
曲松,藏语意为“三河”。因色布河、江扎河、贡布河贯穿全县境内,藏语译音为“曲松”。这个小县城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谷地之上,四面高山环绕,河谷狭窄纵横,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200米。
如愿以偿抵达西藏,张晓敏心中明白:不出来走走,就永远不知道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着一群亟待帮助的人;不出来走走,就永远不能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不出来走走,就永远不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心灵的震撼与洗礼。在她心里,“志愿者”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责任。
架桥梁
高原上建起“爱心小屋”,温暖的礼物从全国各地飞来
“离开家乡,远离亲人与朋友,走进西藏,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无怨亦无悔的选择!为了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也为了那些得到帮助的和将会得到帮助的人,我想我依然会乐此不疲地继续坚持!”
在这个迥异于家乡的地方,张晓敏也曾为这里有看不尽的白云和转不尽的神山圣湖所醉心,但更多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距离拉萨200余公里的曲松县,因为海拔高、氧气稀薄导致地广人稀。尤其是那些身处偏远山区的老百姓,依旧过着人背畜驮的生活,一年到头难得出去一趟。一些山村的孩子,一年到头除了校服以外,难得买上一套新衣服,也难得穿上一双保暖的鞋子和袜子……
了解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张晓敏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了。
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张晓敏第一次在同学朋友之间发起了求助,为“情系高原,志愿者在行动”走村入户送温暖活动募集衣物。募集信息一传十,十传百,半个月后,有包裹开始陆续寄过来。随即,她又在网上的“捐衣服吧”里进行注册登记。审核通过后,电话、信息连续不断,一个又一个爱心包裹飞越万水千山,源源不断地涌进曲松县。
自此,接收包裹、统计来源、反馈信息、整理包裹、运送分发等占据了张晓敏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仅半年时间,张晓敏便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个爱心包裹,包裹发放区域覆盖了曲松县的各个乡镇。为此,曲松县特意找了两个空置的车库给她用于临时储存包裹。这便是“爱心小屋”最初的雏形。
“这里的每个人都像格桑花一样活着,不因土壤贫瘠而夭折希望,不因环境恶劣而放弃梦想,不仅要喜爱高原的阳光,还要耐得住雪域的风寒。”在分发包裹的过程中,陆续有贫困儿童出现在张晓敏的视线之中。孩子们的乐观与坚韧再一次打动了张晓敏,也让她生出了一定要拉他们一把的念头。
在当地老师、朋友们的帮助下,张晓敏一方面开始收集贫困儿童的相关资料,一方面开始给贫困儿童和爱心人士牵线搭桥。如果说爱心包裹从接收整理到发放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那么让爱心人士从了解贫困儿童情况到乐意资助再到转账汇款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凭着尽自己的一份心与力的念头,张晓敏联络了17名爱心人士,资助学生达15人,受助范围已覆盖曲松县4个乡镇。
“浏阳的爱心组织先后两次寄来收集整理的衣物,累计达到46大包;南京一家化学公司在单位募集了57箱衣物,邮费耗资3000余元,送抵曲松;母校吉首大学的师生,购买了60多套儿童保暖内衣、围巾和手套。为了能让雪域高原的儿童尽早收到温暖的礼物,特意选择了EMS物流……”募集的过程中,张晓敏不仅细心地将包裹单拍下来留存,同时也随手在日志里记录下了那些感人的点点滴滴。
战高寒
扎根条件艰苦之地,“要像向日葵那样永远面向阳光”
“背井离乡来到西藏五个多月了,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让我没有魂牵梦萦地想家。爱心人士不断涌现,爱心物资源源不断地到来,让我不曾畏惧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这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梦想: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创造更多的志愿价值。”
从曲松县县城出发,翻过色那拉山,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一路而下,便是邱多江乡。离曲松县城40余公里的邱多江乡平均海拔4500米,属半农半牧地区。自然条件之艰苦,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顽强地适应着环境。
2014年11月,西藏已经是寒风凛冽,一片萧瑟。由于工作需要,张晓敏第一次被派往邱多江乡邱多江村驻村。一路颠簸到驻村点,这个南方女孩明白了这也是生活的一种:简陋的村部是一栋一层楼的房子,油毡屋顶上不时有老鼠跑来跑去。一到晚上,没有门闩的门便只能用一叠叠报纸“垒”得高高地堵在门口。
驻村的前几天,以前没有怎么吃过苦的张晓敏很不习惯,早餐能够吃上馒头是件幸事,但是对于南方长大的她来说,的确难以下咽。此外,邱多江村除了海拔高,风也没日没夜地呼啸着,洗个头都能分分钟结冰。恶劣的环境下,张晓敏一直处于担惊受怕、难以入睡的状态,直到一名好心的湖南老乡捎来了一个睡袋,这才解决了晚上睡觉的问题。
可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张晓敏的心再一次被震撼了:在邱多江乡邱多江村教学点,学生们没有足够的作业本写字,那些本子是由一张张空白纸拼凑起来然后再用针线缝合的,想必是由他们的哥哥姐姐没有写完的本子纸组合而来;他们也没有完好的玩具,裂缝墙角的几张旧桌子上只有塑料筐里装着一点褪色的旧积木;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水杯,那些所谓的“水杯”是由一个个装过调味品的玻璃瓶变身而来的,陪伴着他们走过春夏秋冬……
天真淳朴的孩子们不懂汉语,可当张晓敏走近时,那一张张有着高原红的脸上羞涩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兴奋得齐声唱起了好听的儿歌。当问他们最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答案居然是袜子。一旁的老师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惊诧地反问:“是不是‘旺仔’?”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摇头,依然回答说是袜子……
“当卧病老人的信息传来耳畔时,当脑瘫女孩闪现在我的视野中,我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现状,也无法抑制住急切想要为他们送去温暖的心情……”被震撼了的张晓敏一家家去走访,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当她将募集而来的厚棉被和衣物递给他们时——89岁的老人紧紧握住她的双手,含着热泪一遍遍说着“托切那”(藏语“谢谢”的意思);而那名脑瘫女孩的母亲接过被子后,深情地看着躺在太阳底下盖着破旧薄毯子却一声不吭的女儿,她变得泣不成声,一手擦着眼泪,另一只手拉住张晓敏的手,不断重复着:“阿加(藏语对不知名女性朋友的称呼),托切那……”
驻村的日子,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张晓敏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募集和发放物资上。对她而言,能帮一个是一个。因为,她信奉的一句话是“与人快乐,自己快乐。”
尽管不太听得懂藏语,可她懂那一句句“托切那”里饱含的深情厚意——当地的藏族朋友,也用自己的方式来回馈张晓敏:措堆村,受助学生穿上新衣服时不忘对她露出一个个可爱的笑脸;丹增老师一家的盛情便是给独在异乡的她送来牦牛肉、核桃等食物;曲松县的领导们早早地邀约她去家里一起过藏历新年,甚至有人在家里备齐了一切之后将家门钥匙交给了她……2015年,张晓敏先后两次前往邱多江村驻村。高寒的环境里,她学会了像本地人一样在身前系条围裙用以保暖,也学会了在天寒地冻的荒野帮助牧民们去赶牛羊,更学会了像本地人一样用塑料桶去山下背水洗澡……由此,她的一双腿患上了严重的静脉曲张,撸起裤腿就像腿上爬满了蚯蚓一般。只不过,这些苦,她不曾对人说过,更不曾让家里人知晓,因为她怕成为被担心的那一个。
“故作坚强的我,也会想家,想回家。毕竟,我曾经也是个恋家的人。爷爷总是担心我在这边受苦,甚至一度提出可以用退休金养我……”提及家,提及亲人之间那份只报平安的心照不宣,张晓敏的鼻子一下就酸了:“我要像向日葵一样永远面向阳光。志愿路上,我不怕千万种困难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我知道跟家里的同学和朋友们相比,他们现在享受的物质生活比我要好。但是,来西藏开展志愿服务的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虽然志愿者的物质世界是贫乏的,但是精神世界却是富足的。
聚深情
全身心服务只为让群众有获得感
用心凝聚浓浓民族情
“转眼进藏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工作以来,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严格以党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机关办公室条件很好,但是在我看来,成长仍需要到基层锻炼……恳请组织给我这次第一书记的参选机会,让我去基层磨砺意志,历练成长。我一定会想农牧民所想,急农牧民所急,竭力带领农牧民一起解决实际问题……”2018年11月底,原本考上了曲松县县委办的张晓敏向组织递交了一纸申请书,请求下基层锻炼。很快,她的申请通过了,她被分配到曲松县曲松镇下洛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副队长。
三个村民小组共229户726人。两年的驻村生活开始了,张晓敏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记住每一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及户主的名字:仓旦今年65岁了,是村里唯一会做扎木聂的老艺人,不懂汉语的他经常需要帮忙从网上代购各种原材料;旦央12岁,爸爸去世后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懂事的她希望有一天能考上内地的西藏班;索朗参旦和白玛央金姐弟俩都在曲松镇小学读书,每次发放爱心物资都不能漏掉这对小姐弟……
除了村里的日常工作外,张晓敏最想做的便是让群众有获得感。尽管在县里有住处,张晓敏依然选择了在村部与群众同吃同住,这样才能便于了解群众、走近群众、服务群众——
村里的老村部废弃了许久,蛛网丛生。找了几个人帮忙,张晓敏自己动手将它布置成了“爱心小屋”和便民服务站,用来接收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短短两年时间,这些价值约50万元的爱心包裹通过她的手一一分发到了需要帮助的群众手中,以至于村民们亲切地将“爱心小屋”称作“全村人的衣柜”。
在下洛村,依然有一部分农牧民不懂汉语,更不懂上网。为此,张晓敏变身成了义务“销售员”和“代购员”。两年时间里,她义务代销了9万余元的药材和农畜产品,热心肠的她还帮助70多名群众代购了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而在代购过程中,但凡遇到家中有困难的群众,张晓敏干脆分文不取。
走进下洛村党员群众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超市,只见洗衣粉、牙膏、香皂、日用小电器摆放得整整齐齐,相应的积分兑换清单让人一目了然,一旁的爱心树上贴满了爱心便利贴。邻里互助、见义勇为、植树造林、政策宣讲、矛盾纠纷调解等9大类21项内容都纳入到积分兑换规则之中,下洛村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村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村风民风更加淳朴,人居环境治理更加有效。
村民白玛曲宗突发意外住进重症监护室,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其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原本手头并不宽裕的张晓敏带头捐款,同时发动全村党员、“双联户”户长为其捐款,全村累计捐款达17万余元,解决了白玛曲宗一家的燃眉之急。
低保户曲珍因重病住院,经手术后住进了ICU病房。为了帮她筹集治疗资金,张晓敏第一时间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最终从曲松县大病医疗统筹资金中申请借取了四万元治疗费,并租车将这些救命钱送到了曲珍手中。曲珍出院后,张晓敏更是全程陪同帮办医保报销,这让曲珍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务实、肯干,张书记就是我们群众的贴心人。”“如果可以,我希望她能留任下洛村,带领我们村民一起奔幸福。”两年的驻村时间即将结束,张晓敏的去留成了村民们最关注的话题。
曲松镇下洛村,入冬后晚间温度低至零下11℃。2020年12月20日晚,村民益西拉姆、白玛乃宗冒着严寒从村里步行50分钟赶往县城,为的是替村民们挽留张晓敏,在这份关注和这次挽留里,有褒奖与肯定,更有一份藏汉亲如一家的浓浓民族情。
编辑:戴鹏
来源:浏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