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一人一校十年“灯”
2021-01-04 11:20:20 字号:

他一个人坚守乡村小学十年,照亮学生前进路途

06、07版通版-1.jpg

每天早上,社港镇清江村日清小学的课前点名是件很有趣的事——“廖徐麟”“到!”“廖子麒。”“到!”“朱洛灵”“到!”“潘梓琪”“到!”

“好,都到了,我们上课。”

没错,日清小学只有一个老师和四个学生。从2011年开始,清江村很多学生都陆续转入了社港完小和同村的清江完小就读,但还有个别家庭因地理环境、经济情况、接送条件等制约,依旧只能选择日清小学。于是,一直在日清小学教学的老师朱联明留了下来,一个人承担起了一个学校的运作,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彭红霞

一人一校:一天

校长和“奶爸”随时切换

06、07版通版-2.jpg


日清小学位于社港镇清江村,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学校。2020年12月28日,正值周一,学生们一早就在操场上站立,举行升旗仪式。

冬日清冷,但久违的阳光照在红旗上,显得分外温暖、鲜艳。朱联明趁着升旗仪式为大家上了一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他用学生们听得懂的话解释什么是敬业,“大人爱工作,那是敬业,小朋友爱学习,那也是敬业!”什么是爱国?“你是美国学生,可以爱美国,但你是中国学生,爱国就是爱中国!”

四个学生都是6岁多,都是一年级的学生,除了思想品德课,他们一天的课程分别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朱联明。

06、07版通版-6.jpg

守校十余年来,并非每年都是几个学生在同一个年级,有时候还有二年级、三年级,甚至幼儿园的复式班,那时朱联明就必须要上复式课,十几个学生坐一个教室,分“区域”上课:左手边是幼儿班,中间是一年级,右手边是三年级,手工课、数学课、英语课,一堂课多场教学、一个人多个角色,朱联明都能胜任。

不仅如此,还要照顾学生就餐。日清小学有食堂,中午吃饭时,四个学生加朱联明和食堂厨师,也就坐满一张小饭桌。学生们吃着吃着就会“撒娇”,总是习惯性依赖朱联明,这个伸着饭碗说“想喝南瓜汤”,那个用筷子指指对面的辣椒炒肉说“我想吃肉不想吃辣椒”。朱联明于是秒变“奶爸”,夹菜、舀汤,也会叮嘱孩子:不要剩饭、不准挑食。

四个学生都已经习惯了朱联明的角色切换。廖子麒说:“朱老师有时候很严肃,其他时候都很好(亲切)。”

一人一校:一年

天天围着学校转,放假也不轻松

06、07版通版-4.jpg


在别人看来,单人校的一天,就是很普通的自习、上课、午餐、上课、放学,似乎很简单,但一个人要守着学校从年头到年尾,工作之繁杂,非常不容易。朱联明在校的时候,他是校长,是德育处主任、各学科教师、生活老师;对外他还是采购员、环卫工、保安、绿化维护员、消杀员等,即便是寒暑假期间,他还要随时返校查看水电、校内外安全,还有基建项目的监督等等。

因为只有一个人,朱联明也有分身乏术的时候。比如正上课时,他忽然接到紧急会议通知,那他只能打电话给亲戚,让亲戚抽空来校陪一下学生,教学则改为阅读、抄写生字或者自习,他紧赶慢赶去办事,早去早回;如果事情不着急,那他就白天上课,晚上加班。2019年日清小学进行标准化学校建设时,结束验收需要52项总结资料,朱联明只好白天上课晚上加班,最晚的时候甚至忙到了次日凌晨四点,验收前的那两个月,他平均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因为只有一个人,朱联明一年到头都要围着日清小学转。他2020年一整年,从年初疫情期间,就开始忙着“家访辅导”,别人是上网课,他则送课上门,在每个学生家中轮流上课;开学后,他每天7点就到校,打扫卫生、消毒通风、给学生们测量体温,陪上早自习、备课、上课;最忙的时候是5月到10月,除了白天上课,他还在附近栽种了红薯、南瓜、青菜等,给学生们提供绿色食材,他自家还有3亩稻田和2亩菜地;一到寒暑假时,他则需要准备多科的课件、做教学计划、进行业务进修,还要忙农活、修葺房屋、修剪校门口的树木……

一人一校:十年

初心不悔一人坚守十余年

06、07版通版-3.jpg


10年时间,校门口的小树一年年长大,学生们一届届来了又走,朱联明一个人守着日清小学已经10年了。此前学校还有其他老师时,他就在日清小学教学,算起来,他在日清小学一共待了19年。他将青春奉献给了日清小学,也见证了学校环境从简陋到如今的设施完备,从教学条件单一到如今的设施完备,他亦从刚扎根家乡时的清寒,收获了如今桃李满天下的累累硕果。

“以前在日清小学,我连下课铃都需要手动敲锣呢!”朱联明笑着说。日清小学创建于1958年,在1995年之前是完全小学,后来由于流动性大,变成了只教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校。朱联明自己就是清江村人,为家乡教育作奉献,他义不容辞。1997年他来到日清小学,其间只在1999年曾调往别处,2004年重新回到日清小学后,他就再没走了。

日清小学还未进行标准化建设时,条件非常简陋,有一次,他发现校门前的楼柱掉瓷砖,担心伤到学生们,他就去检查,敲敲打打间,一整块瓷砖带着一大块水泥哗啦一声掉下来,他退避不及,小腿上被剐蹭了一大块皮肉,两三个月后才康复。

这10年间,日清小学的学生多的时候有20多人,少的时候只有几个人,到2020年时只有四个学生。人数这么少,原本是单人校并校的一个转机,也是朱联明拥有更多人生选择的一个契机,但四个学生的家长找到朱联明,说家庭困难无法送学生去其他学校,请求他不要离开,不然孩子就只能辍学了。

“那不行!孩子不能不读书!”朱联明当即表态,同时安慰家长们说,“我是老师,在哪里教书都一样!我不走!”

朱联明留了下来,继续他的坚守。为了让学生们在更好的环境里上课,他一个人配合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将学校基建改造一新,如今的学校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学生们的读书声悦耳动听。毕业于日清小学的校友潘韵伊女士,感佩于朱联明年复一年的初心不悔,于2019年为日清小学赠送了空调和其他珍贵的礼物;还有社会爱心涌动,每逢儿童节、教师节,日清小学就有志愿者前来陪同学生们一起玩耍……这些爱和关注,呵护着学生们的成长,也温暖着扎根乡村的那颗心。

新闻延伸

“学生不多,担子不轻”

像一棵树一样扎根山区

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学生在20人以下的小学和教学点,浏阳共有31处。这些学校地处偏远,学生不多,但为了给学生们提供应有的优质教学,老师、学校、教育局、浏阳市政府乃至国家,都在为此而努力。

“别看学生不多,老师肩上的担子可不轻松。”社港中学副校长李争光说,为教好这些学生,一个老师就要备多堂课,如果有复式班,那一个老师还得备多个年级的课。

据悉,为了胜任这个岗位,朱联明全面发展自己,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自学考试,让自己足以担任各门学科的教学。三年级有英语课,为了成为更好的英语老师,他坚持背单词、说英语,英语水平显著提升;为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老师,无论下班多晚,他一定会跑步几公里,锻炼身体,也给学生们做好榜样……

一个人的学校,也有一些老师无法解决的困难,社港中学表示,他们每年都会给与日清小学特别的关照;清江村对于日清小学也是诸多关注和爱护,往年学校食堂是使用山泉水做饭,2019年,清江村为学校免费安装了自来水管,学生们的饮用水有了更安全的保障。

“对于扎根偏远学校的老师,我们除了敬佩,在物资、政策上都会给予支持。”市教育局普教科工作人员表示,像朱联明这样肯留在偏远山区一线开展教学工作的老师,不仅享有老师该有的所有权利,还有山区补贴以及其他的政府关爱政策。尽管如此,留在偏远山区一线教学的老师们,付出的辛劳和心血依旧远远超出了这些补贴的价值。上述工作人员感叹:“是身为老师的信念,让他们不畏清贫,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在山区的土地里!”

记者手记

一个都不能少

从日清小学回来,和朋友以及网友们聊起一个老师四个学生的故事,日清小学的状况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有人表示不能理解,提出的争执点在于:一这样的学校,是坚守,还是浪费?

说浪费的,在于4个学生的就学要求,和40个学生、400个学生的消耗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为了这4个学生,要打造等同于40个学生、400个学生的学校建设,提供40个学生、400个学生的教学资源。

如今很多山区并村、并校,都是为了共享资源、整合资源,如果撤销日清小学教学点,是不是学生们就会前往更优质的学校,而朱联明老师也能享受更轻松的工作?

清江村其他学生确实都去了资源更优的清江完小和社港完小,清江完小距离日清小学4公里左右,留下的4个学生并非不想去,只是不能去。这四个家庭的背后,各有各的难处。有的家庭父母外出了,爷爷奶奶走不了那么远的路送学生上学;有的家庭经济很困难,供不起学生额外的生活费、交通费;还有的家庭父母早出晚归,只能在中午吃饭时就近看看学生……

为了4个学生,留下一所学校,这是浪费吗?不,这才真正彰显了平等教育理念以及人性的善良。

走过2020年,很多事看在大家眼中,都看得更加分明。小到一个偏僻山区学生的教育,大到全民抗疫的健康、脱贫攻坚的民生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倾斜的政策扶持、财力和人力投入的背后,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支持,是对每一个中国梦的支持,因为“每个人都了不起”!

朱联明为了不能离开的学生而选择留下来,一人一校,坚守了十年,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坚守,更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公平的推广。那偏僻学校操场上飘扬着的红旗,那上课铃声回响着的走廊,总在提醒着我们,经济可以腾飞,科技可以崛起,但人类的前进不是个别人的前进。难免有人掉队、有人受伤、有人落后,但我们应该等一等他们,即便是多年后只剩下一个学生,也值得为他留一所学校、一盏灯。

是的,一个都不能少。


编辑:戴鹏

来源:浏阳日报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