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这张毕业证书与88岁主人“团聚”
2021-03-30 11:18:02 字号:

分隔半个世纪,周游大半个中国

06版会客-3.jpg

毕业证书

学生张隆安系湖南省浏阳县(市)人

现年拾玖岁(编者注:以入学年龄计算)

在本校第拾玖班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

湖南省浏阳县第一初级中学印

副校长朱嘉锡

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印

公元一九五四年七月

"简直是太神奇了,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我的初中毕业证。太有心了,也太感谢了。"3月28日,对于家住澄潭江镇澄潭村的88岁老人张隆安而言,是个特别开心的日子。在这一天,他见到了自己遗失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毕业证--一张颁发于1954年的浏阳一中初中毕业证。

让人惊奇的是,在半个世纪里,这张毕业证已经"周游"了大半个中国。今年3月中旬,爱好收藏的浏阳人柳树伟偶然从网上得知了这张毕业证的存在,最终从黑龙江省鸡西市一名收藏家手中收回来了并进行精心修复及复制。与此同时,他多方打听到了张隆安的住址,最终让这张毕业证与其主人"团聚"了。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现场

见到遗失半个世纪的毕业证,88岁老人激动到流泪


06版会客-4.jpg


毕业证书如普通的奖状大小,黄底蓝框,正中的五星红旗依旧鲜艳如初。或许是因为折叠的次数过多,毕业证的折痕十分明显,黑白底的寸照则褪色得厉害。让人惊喜的是,毕业证上的字迹和印章都十分清晰,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当时的油墨与纸张质量皆为上佳。

“是它,就是它呢。”3月28日,见到遗失了半个世纪的毕业证,88岁的张隆安十分激动,一个劲地握着柳树伟的手表示“太不可思议了”——1951年下半年,张隆安考入浏阳一中进入初19班就读。三年学习期满,他从一中毕业,随后这张毕业证见证着他回家务农、参军入伍、外出工作的人生经历。1962年,因政策允许,原本已经在内蒙古工作的张隆安申请回乡。因为档案与本人未能同步,这张毕业证连同档案一起遗失,从此不知去向,这让张隆安心中失落不已。

“看到浏阳一中几个字,我心里也十分激动。”因为一直爱好文史,柳树伟一直都有收藏的爱好,对含有浏阳元素的东西更是情有独钟。3月13日,柳树伟在上网时无意浏览到了有收藏家在转手一张1954年颁发的浏阳一中毕业证。没有任何犹豫,柳树伟便联系了黑龙江省鸡西市的这名收藏家,最终购得了这张毕业证。

“这张毕业证为什么会从浏阳跑到黑龙江去呢?它的主人都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呢?如今又住在哪里呢?”拿到毕业证后,柳树伟将其视若珍宝,专门请人对破损处进行了修复。与此同时,他迫切地想知道这张毕业证背后的故事,寻找毕业证主人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了。

“按照毕业证记载的年龄推算,主人都快九十岁了。”最终,经过多方打探并比对浏阳一中的校友录,让柳树伟感到十分激动的是:这张毕业证的主人张隆安不仅健在,而且是名经历丰富的老兵。为此,柳树伟特意将毕业证按照原比例进行了复制、装裱,作为送给张隆安老人的礼物。

“朱校长是北乡人,对学生都特别好;吉楚湘同学是插班来的;贺金生同学是浏阳街上的……”摩挲着这张失而复得的毕业证,老人喃喃自语,眼泪慢慢出来了:3月29日今我一瞬间。关于半个世纪前的那段青葱岁月,关于那段岁月中的人和事,一切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遥远。而今,这张见证着师生情、同学情的毕业证再次出现在眼前,只剩下了感慨良多与唏嘘不已。

故事

读书、参军、垦荒,他的人生经历极为丰富

木质的镜框用细麻绳系上,被细心地悬挂在老房子的墙上。玻璃镜框内,一张张黑白照片静静地陈列其中,有单人照也有各种合照。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那几张军人照。尽管是黑白照片,可照片中人精神饱满、眼神明亮、英姿飒爽。

“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在南京当兵时拍的留念照。”张隆安家的老房子,墙壁上仍用镜框陈列着照片。这些黑白照,如一处特别的风景,吸引着每个进入房子的人前去欣赏一番。而作为主人的张隆安,则认真向客人讲述每一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及其拍摄背景。

1933年生于澄潭江镇的张隆安有10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六。因为家境一般,直至11岁他才开始启蒙读书,读的是私塾。1945年,张隆安作为家中的劳力前往大瑶修路。直至1946年上半年当地开设了新式学校,念过一年书的他才再次进入校门。

“因为读过私塾,语文很好,临时补了一把数学。”张隆安直接就读二年级。在学校里,他的成绩十分优秀,直至1951年高小毕业。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尽管家中不够富裕,成绩优异的张隆安还是顺利地来到了浏阳一中读书。

“那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善,在功课之外我们会在晚饭后一起打球锻炼身体,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围着看呢。”因为功课好又会打球,张隆安有了一大批自己的“粉丝”。聊及过往的这些细节,这名88岁的老人仿佛一下年轻了许多,语气里充满了自豪。忆及这段难忘的青葱岁月,他的眼睛里满是光芒。

1954年,初中毕业后,回老家当了一段代课老师的张隆安得知浏阳正在进行征兵动员,连忙赶来县城应征。为表决心,他甚至划破手指头写了一封血书。可最终因为这批兵是空军,他因血压问题被刷了下来。原以为就此落选,可招兵的人见他既有文化,身体素质也不错,最终被录入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二预备学校就读。三年的军校学习,张隆安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变成了副排长,意气风发。

1958年,从军校毕业的张隆安与广大有志青年一起,以满腔豪情、冲天干劲和炽热青春,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以实际行动奏响了报效祖国的时代强音。

1960年至1962年,张隆安被调往内蒙古乌兰浩特工作。在这里,他经历了娶妻生子等人生大事。1962年年底,携家带口的张隆安被批准回地方工作,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弄丢了连同一中毕业证在内的部分档案。

“我的事要详细讲,一天一夜都讲不完呢。一个人的命运放在时代中真的不算什么,淡泊方能明志。”日子回归平淡后,张隆安并没有消极度日,而是积极培养孩子们读书。聊及这一家人的“一中缘”,张隆安表示自家有四个浏阳一中毕业生,最让老人家得意的是,“目前,我们家已经出了八个大学生。”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