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甘于奉献,敢于革命,勇于牺牲 为革命志不移、死无憾
2021-04-30 10:26:04 字号:

潘心元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革命的至死不移在浏阳河畔和东海之滨代代传颂

06、11版潘心元-3.jpg

4月6日,潘心元烈士的后代一行从长沙赶赴玉环市祭扫先烈。玉环市传媒中心供图

如何定义潘心元?他是“富三代”,且三代单传,却没有坐享荣华富贵,反而从家里拿钱去干革命,以致家财散尽,又因干革命遭敌人报复,以致家不成家;他是中共浏阳第一任县委书记,却走出浏阳,成为了中共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机智掩护毛泽东,让秋收起义如期举行;他是临危受命的中央巡视员,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在浙江壮烈牺牲……

91年已过去,潘心元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革命的至死不移,在浏阳河畔和东海之滨代代传颂,深深影响和鼓舞着后来者。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时茂

甘于奉献

是“富三代”,却给佃户打欠条抵租

“我们家后面这一片是一座大屋,都是他们潘家的。”4月20日,永安镇丰裕村新元组,73岁的村民罗建兴与潘心元素未谋面,但地缘的亲近和代代的口述,让他对这位著名的乡邻很是熟悉。

罗建兴介绍,潘家大屋并不是潘家自己建的,而是潘心元的爷爷从当地肖家买的。除了房子大,潘家的田地也有300多亩,年收佃租500石。

“潘家确实很有钱,是当时的大户。”对潘心元深有研究的永安中学退休老师刘谷君介绍,生于1903年1月24日的潘心元是三代单传,是名副其实的“富三代”。

由于祖父和父亲早逝,潘心元很受家里宠爱,但他丝毫没有沾染旧社会公子哥的不良习气,他的特立独行让人十分惊讶。或许是富足的家庭环境,让潘心元自幼就敢想敢做敢为,学校倡导禁烟戒赌、剪辫放足,他回家就对着家人下手——掀父亲的牌桌,剪祖母的辫子……

“家里等级森严,吃饭时佣人是不能上桌的,他却让佣人同桌吃饭。”刘谷君说,不仅如此,他还跟长工学舞刀弄枪,与长工称兄道弟。因为同情贫苦农民,他还经常单独甚至批量给家里的佃户打欠条,让他们拿着欠条去母亲那抵租。母亲虽然责怪儿子败家,但也只能妥协照办。

如今看来,这是潘心元骨子里革命基因的最早体现。

敢于革命

是“大少爷”,却为革命散尽家财

06、11版潘心元-7.jpg

玉环市传媒中心记者和浏阳日报记者一同采访潘侠仁。记者罗时茂

记者在丰裕村新元组走访发现,老潘家早已不见片瓦。

一个富足家庭何以败落至此?还原其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不难发现,潘心元依靠家里财力的支撑走上了革命道路,也因为革命让家庭命运出现了转折。

潘心元自小思想活跃,1921年夏,他考入长沙市岳云中学,与田波扬等同乡创办“浏北新民社”,出版《新民》社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也正是深厚的家底,支撑着接受进步思想的潘心元走出深宅大院,走上革命道路。革命经费紧张时,他想方设法筹措,一个惯用的方式就是打借条。到了后期,潘心元还以潘家大少爷的身份,利用父亲生前的关系四处借钱,以筹集资金干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王震多次回忆起潘心元的英雄事迹,“潘心元同志真的是把全部家产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1928年冬天,国民党反动派一把火烧了潘家大院,没收了潘家田产,还欲铲草除根,家人不得不分头逃命。

“为了活命,小孩都是分开寄养。”4月2日,在长沙市开福区戥子桥巷69号的一栋老楼房里,记者见到了95岁的潘侠仁,她是潘心元的小女儿,也是三个儿女中唯一健在的。

相比父亲,儿女丝毫没享受过富足家庭的庇荫。“小时候的记忆就是四处躲藏。”为了保住潘家的根,奶奶带着哥哥潘侠游逃到了沅江。即便如此,潘侠仁对父亲仍充满敬佩,“家里那么有钱,他却拿来接济贫苦农民,拿来干革命,体现了他的大格局。”

勇于牺牲

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在浙江

06、11版潘心元-4.jpg

潘心元烈士后人一行参观潘心元烈士陵园沙盘。玉环市传媒中心供图

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潘心元留在平江、浏阳、醴陵地区组建游击队,与平浏醴特委书记夏明翰一起组织开展游击斗争。1928年,潘心元任湘东特委副书记,带领游击队支持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

有勇有谋的潘心元,逐渐成为红军骨干力量,先后担任过红军总前委常委、红三军代理政委、红四军政委等要职,革命足迹走遍大江南北,逐渐成为党内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杰出领导者之一。

1930年8月,潘心元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提交了《巡视湘鄂赣三省红军之报告》。同年9月,由周恩来安排,潘心元赴浙南地区巡视党务工作和军事工作,同时任浙南红十三军政委。是年12月,因叛徒出卖,潘心元在浙江省玉环县被捕,为保护一同被捕的群众,他挺身而出,壮烈牺牲,后被安葬在苔山岛上。

当地群众只知他叫“潘先生”,60多年一直坚持守墓。潘心元牺牲后,有关上报材料将“九眼江”这一地名漏写了一个“眼”字,写成“九江”,致使其家属60多年辗转江西等地,都没有找到潘心元牺牲和安葬的准确地点。

1994年4月,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认定,苔山岛那座不显眼的土坟里,安葬的正是一直在寻找的潘心元烈士,并认定他是早期牺牲在浙江的中共最高领导人。次年,潘心元的子女才带着母亲的临终嘱托和对父亲的思念,赶到了玉环县。

今年4月7日是玉环解放72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玉环市特别邀请潘心元烈士的后代,为广大干部群众举行潘心元烈士红色故事分享会,追忆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而在永安镇,作为“五老”金牌讲师,刘谷君也多次在讲党课时,向党员干部和师生们讲述这位英雄老乡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亲人回忆

铁铸头颅志不移

潘侠仁回忆,父亲在外干革命,多靠写信与母亲保持联系。

从上海去浙南前,潘心元早已了解浙南地区复杂的斗争环境。临行前夜,他给妻子周坤元写了一封家书,告诉妻子日后自己“行踪不定”,难以联系,接信后就不必回信。并交代,今后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好好培养儿女们读书,“万勿使他们失学,教其以继吾志”。

周坤元接信后,似乎从中预感到了什么,不顾潘心元嘱咐,仍去信,但很快被退回。不久后,她收到了口信,潘心元已遇难。那封家书,成了最后的遗书。

1986年清明节,已有88岁高龄的周坤元思念之情不减当年,提笔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怀念心元》:十载夫妻九别离,匆匆来去泪沾衣。布缠小脚身多苦,铁铸头颅志不移……

她在《自注》中说:“我从小缠脚,心元怜惜,要我及早放脚,以便学习和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有人劝说心元何苦还要坚持干革命?心元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的脑壳是铁水铸的,坚信革命必将胜利,为了胜利,我是志不移,死无憾的。’”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